开发区阳沟村八组村民郭得银去年被列入全市411户最贫困家庭之一。一年多来,在全市精准帮扶政策的助力支持和挂钩扶贫部门以及开发区、所在村的关心操持下,郭得银生活有了保障,正式退出最贫困家庭名单。近日,记者来到了郭得银家采访。
郭得银今年52岁。他告诉记者,从小到大身体一直很孱弱,干不了重活,更不能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劳动,故而基本没有什么家庭收入,生活困难,目前还是单身一人生活。
郭得银所在的阳沟村八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阳沟村党总支书记周宏军告诉记者,郭得银原有一处住所,是两间仅有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在2012年被征地拆迁。因房屋破旧面积小,获得的拆迁补偿款远不够购买安置房。村里想方设法,为他调剂一处弃用的打水泵房供其居住,并为他的新居通上了电、自来水等。去年,村里还花了近万元对其住所进行了装修改造,开了窗户,将室内粉刷一新,使其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郭得银的新家就坐落在村口,旁边既有超市买东西方便,又靠着村部和卫生室。记者在他家中看到,整个住所开间差不多有四十平方米,四周墙壁粉刷得白白亮亮,炊具、桌凳、床铺等摆设有序,整齐干净。
周宏军说,去年按照全市精准帮扶“一揽子”政策,村里为郭得银申报了低保政策保障,每月低保金按时发放。此外,还为他办理了大病统筹,配备了家庭医生;对他的生活水电等开支落实了减免政策;村里帮助他将1亩承包田进行了流转,每年可获得300斤大米与每亩900元的租金。一系列保障措施的落实,使郭得银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不善言辞的郭得银言语间无不流露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对素不相识的人关心、帮助他心存感激,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市里、区里的领导百忙之中几次上门看望他,指示帮助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市统计局挂钩帮扶他,局领导每个季度都到他家中探望,带来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村里干部有事一喊就到;家庭医生经常来随访,小病小痛再也不用担心。一拨拨“亲人”、一份份关爱,让生活无忧的郭得银每天心情舒畅,精神头也足了起来。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自力更生,去田间沟塘捕捉小龙虾、黄鳝到集市销售,获取一定的收入。
郭得银说,他的父母在世时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和生活。“我可以告慰父母,现在手头活便,日子比过去好了几倍了。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还有像亲人一样关心帮助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