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张妍红,江苏常熟人,生于1973年,大学本科学历,小学美术教师。毕业于江苏省新苏师范美术专业,结业于北京当代工笔人画院,专攻工笔画,画风细腻雅致。作品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入选、获奖,产生较大的影响力。《高邮湖初雪》在2018年“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创作比赛中获最高奖,并被高邮市博物馆收藏。
我的导师桑建国先生说过: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平时一定要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中得到灵感,并且严格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因此,我认为绘画创作就是一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心灵对话,它能丰富人的灵魂,给人以精神上的活力与鼓舞。
《高邮湖初雪》创作灵感源于和画友们的一次扬州采风。这幅作品在2018年2月的“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创作比赛中获优秀奖。2016年的一个冬天,我和画友们自驾从苏州一路向北,行行摄摄,记录生活,并画了很多速写。傍晚时分到达高邮湖,天气骤冷,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肆意倾洒,没多久周遭一片银装素裹,湖面上的渔舟也被皑皑白雪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我们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马上用画笔与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回来后,我对这些素材进行了深入的筛选与整理,发现这些湖面的渔舟一望无际,密密麻麻的形式感很好,特别是星罗棋布的桅杆,适合表现前后层次,非常有阵势感。于是我决定对这个素材进行创作。为了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我把桅杆大胆地加长,让长短不一的桅杆在画面中富有节奏感,并让其中几根要重点刻画的桅杆的长度冲破画面。接下来我就开始设计了一些色彩稿,边做边调整画面,最后决定用简洁的黑白灰色彩去表现画面,因为最简洁的往往也是最高级的。有力而简洁的画面有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正式创作时,我用排笔统刷画面,画一个大致的前后关系。为了表现渔舟的质感,我先用牛奶在船头部分按照结构进行打底,随着刻画的深入,这些肌理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丰富了画面。桅杆也是我重点要表现的部分。画桅杆看起来简单,但画起来并不好处理。对于远景部分,为了拉开前后层次,我只画了一遍淡墨,而前景部分的桅杆,需要很多细节去表现,充实画面。我特地又跑了几次苏州的太湖渔港,仔细观察它们的细节。我发现桅杆由于长期的日晒雨淋,很多地方有了细长的裂缝,显得异常粗糙。而我画的这些桅杆是被白雪覆盖的,要表现质感与纹理,有一定的难度。我一开始用晕染的方法,反复加深,并按照桅杆的结构画上了木纹,画面感觉是真实了,但总感觉呆板,反复调整刻画还是不能让我满意,创作一时陷入了僵局。于是我把画笔暂且搁下,日思夜想怎么样才能让画面灵动起来。大约一个星期以后,我在画室整理画具,无意中发现以前尝试做肌理用过的金刚砂,我突然有了灵感,何不用它来打磨一下画面,说不定会有新的感觉。于是我用这些砂纸轻轻地打磨画面局部,特别是雪的覆盖交界处,重点处理。随着刻画的深入,画面逐渐明朗起来,雪景的感觉一下子活了,我兴奋极了。创作的最后一步是弹雪,我用国画钛白颜料,按照比例加入了油画塑形膏,调和以后根据画面的需要撒雪花。创作的灵感离不开平时生活中的积累与实践,它会在你不经意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生活为我们的绘画创作赋予了智慧与源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能用我的笔墨,把心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用艺术的形式展示给人们,这是我人生中莫大的快乐与充实,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驿路骑行
艺术家简介:廉亚威,生于1978年,现居南京。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玄奘书画院画师。《驿路骑行》入选“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奖(入会资格)。同时,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大赛”三等奖。
《驿路骑行》是我以京杭运河和古代驿路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此作入选了“邮驿路 运河情”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奖(入会资格)。
此作的创作思路来自我参加的关于江苏运河遗产调研项目。“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与高度评价。大运河江苏段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的主体部分,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不仅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地域文化有机地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在国家大力倡导遗产保护的今天,保护好运河江苏段沿线珍贵的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更可以为“一带一路”增添极为精彩的江苏元素。因此,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关注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我多次前往扬州高邮运河段高邮湖畔进行采风。高邮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映入我的眼帘,高邮湖帆影点点、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事的壮观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于是,画笔、色彩与我的情怀相融,形成一曲交响乐,进而构成了《驿路骑行》这幅作品。我在此作的构图、色彩、技法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在构图上,我采用焦点透视法,以表现宏大的历史空间、运河空间。我让路面、地平线和天空以黑、白、灰三色独立成章,舍弃了与主题无关的景物,使之具有现代构成的超现实主义之感,令画面单纯、宁静。时尚的自行车赛手作为运河人文表现主体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视觉空间。我受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启发,将画面透视消失点都聚焦在正面女孩的头部,并以远处的帆船来交代运河。
在色彩上,此作整体色调采用宋画风格的暖灰色。我想以这种方式营造传统审美视觉心理,契合古运河的历史厚重感。为了突出人物的时尚感,我在服饰色彩、图案上加入了大量时尚元素,并突显色彩的纯度。
在创作技法上,我尝试运用新技法、新材料。为了表现运动服透气的孔纹,我采用网孔状软材料在需要表现的画面上进行拓印,既充分表现了服饰的造型、质感,又节省了大量重复性绘画的时间。我用3D金属材料挤出金属拉链造型,用撒云母的方式来表现亮晶晶的女式自行车头盔,以擦、揉、点的技法来表现路面的质感。我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和尝试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表现力。
创作《驿路骑行》使我领悟到,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发掘出独一无二的感受。画家应走向生活、走向民间,关注文化的传承、民众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曲项向天歌
艺术家简介:杨彩云,1943年12月生于安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画展并收藏。
激发我以鹅为题材创作作品《向天歌》(见图:此作品已获中国美协入会资格奖)的直接动因,是我的“高邮行”经历。江苏高邮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金秋十月的高邮层林尽染、满目绮霞。在游览中我一边听着别人讲的高邮十大历史之迷,一边看高邮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每到一处都让我陶醉。特别是来到鹅场,看到成片的鹅群雄赳赳、气昴昂地向我走来,我更是兴奋不已、感慨万千。面对如此宏大的场面,我想拿出画笔,用穿越时空的灵感反映一个新世界,歌颂祖国的强大和美好时光。
鹅很早就被人类饲养、驯化。它凭借洁美的体态、温顺的性格、忠实主人、通解人意等优点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唐代诗人李白咏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东晋王義之“性爱鹅”。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石鼓歌》中称赞王羲之的字时说:“数纸当可换白鹅”。唐代诗人李群玉也“善草书,性喜养白鹅”。古人认为,写书法可以从鹅的形象中得到启发。画家们更不甘落后,用生花的妙笔、绚丽的色彩精心绘制鹅在饮、啄、栖止时的各种姿态,并将其置于苑囿、花圃之中。特别是在工笔画辉煌的的宋代,产生了一大批专门以鹅为题材的名家、名画。
自古以来,咏鹅、画鹅已是诗人、画家的常见创作形式。因此,当我提起画笔创作这幅作品时顾虑重重,不知应从何处下笔。起稿时,我反复斟酌,不想照搬古今画家的已有模式,而是想以新的形式表现鹅的新姿态。通过无数次起稿,我最后确定以群鹅昴首向天而歌的现代审美艺术形式进行绘画。我选择大尺幅的画面,以满构图形式展现出鹅群雄伟宏大的气势。在构图层面上,我不固守传统,采用了西画平面构图方式,形成一种整体的图案,使画面饱满而统一,表现出团结向上的寓意,营造出上、下、左、右四方相互联系的效果。在设色上,我以暖色调为主。用深、浅色的关系拉开画面层次,产生前、中、后三种不同的立体透视效果,从而增强视觉感。在技法上,我继承了工笔画的传统手法,又使用了许多新技法。我以分染、罩染的手法多次将鹅的各部位结构关系一一细化地表现出来。描绘鹅的头部时,我使用了橡皮擦将颜色擦掉,然后再通过分染、罩染让鹅的额顶部肉瘤突出,并产生高光效果。我重点描绘了画面前部中央的几只鹅。其中一只就像是乐队的指挥者,引导着群鹅“曲项向天歌”。鹅的脚爪采用油画技法绘成,使用了塑型膏提染亮部,然后再整体罩染一遍,以统一脚爪的色调和亮点,体现出鹅爪的苍健之感。地面用山水画的皴皱法一点一点地画出来,使之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我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描绘此作,力求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营造出鹅群气势磅礴向天歌的场面,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祖国欣欣向荣的气象,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激情。
高邮湖鲜
艺术家简介:徐德平,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现供职于安徽省砀山文广新局,国家二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宿州市“龙凤”培训计划(中青年书画人才),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宿州市工笔学会副会长,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砀山美协副主席,砀山收藏协会副会长。主攻工笔画,兼习写意。作品先后十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其中作品在省级展览中五次获银奖。
《高邮湖鲜》这幅作品初看就让人想起作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先生一生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他大部分散文反映了他对家乡高邮魂牵梦萦的乡恋、乡愁。而今画者的《高邮湖鲜》直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清新和谐、宁静淡美的高邮本色,画面呈现出抒情诗一般的感染力。这幅场景绘画,选题新颖、构图合理,把高邮湖渔民的生活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画面上看,略显朦胧的水面上薄雾笼罩,远处帆影若隐若现,湖面被初升的太阳映照出暖暖的光感,轻微的水波由画家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或面描绘,三四只渔船挨挨挤挤,灰暗的船体和色彩艳丽的旗子显得那样和谐统一。在晨雾交融的水面上,游禽自由地游动,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船上人影交错,或蹲或站相得益彰,远近关系处理得相当微妙。以观者的角度来看,画者把高邮生活的真实性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用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高邮这片水乡的认识进行了精心选材,用艺术挑剔的目光去掉了绘画之外的附庸,只选用一场景,以点带面,线面结合,突出了高邮人民安详生活的画面。整个画面不仅富有节奏感,还给人们带来一种抒情诗般静谧的感觉!给观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路灯的森林
艺术家简介:徐亚慧,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花鸟画研究》执行副主编。
2017年11月应邀去历史文化名城高邮采风,当采风团汽车缓缓驶进一家专门生产灯杆企业的大门时,我被工厂内一排排停靠装货的大卡车和工人们激情昂扬的工作热情震撼了。高邮路灯遍布全中国70%的城市农村建设,这离不开工人挥汗如雨的辛苦劳作,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品取名为《路灯的森林》,选取一位在休息之余依然不忘整理琐碎杂物的女电焊工形象,将其置身于一辆偌大的装满银色灯杆的货车旁边,形成鲜明对比。货车的质感我借鉴山石树木的画法一笔一笔耐心地皴擦点染,没有做任何肌理。层层积墨法将货车斑驳生锈的水箱、铁皮、螺丝钉、跋山涉水行使万里的轮胎刻画入微,结合橡皮和砂纸打磨,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整辆货车统一在灰色调中,银色的灯杆处理成浅灰色,地面是深灰色,为了表现粗糙的工厂地面,我采用喷壶吹的技法将地面区吹出层次,力图表现电焊工人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人的工作服没有刻意描绘,简单勾出线条,用冷黄罩染,同时将头顶的安全帽处理成暖黄色,在视觉上达到平衡,也打破沉闷的单一色调。工人的身后是渐渐远去的路灯模型,这是当下美丽城市的缩影。画面最前端是一辆装有电焊氧气瓶的手推车呈45度倾斜。为了表现电焊氧气瓶的斑驳表面,我采用烫金铂的技术处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最终经过反复试验,达到预期目标。观看整张画面,灰色调的艺术处理将电焊工的工作场景真实表现,而女电焊工专注安静的神情使画面得到统一和升华。这幅作品,寄托着我对劳动人民的一份尊重和敬佩!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路灯的森林》正是基于总书记对文艺的指导思想而展开的创作构思。第一,这是一幅走进生活、贴近群众、接地气的美术作品。第二,从创新文化角度出发,传统笔墨技法融合新型的绘画材料和技法更好地凸显绘画主体。第三,从艺术作品的内涵出发,在传达给观者愉悦的视觉享受同时,号召全社会“关注民生,给予尊重和关爱,共建和谐社会”,这也正是此次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家乡的味道
艺术家简介:胡芳,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美术学科带头人 ,中学高级教师 , 盐城市女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作品入选获奖情况:《花样年华》获江苏省第五届新人展新人奖;《快乐的大课间》入选白山黑水全国美展;《快乐出发》入选泾上丹青全国美展;《家乡的味道》入选邮驿路运河情全国美展,并获入会资格;《新开公路》入选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美展。
相隔千里,总有一根线把你和家乡牵系在一起,总有一缕思乡之情在你脑海荡漾。家乡的味道,永不能忘怀。
高邮这个地名,很小就生长在我的记忆里,因为我的祖辈、我的父母都是高邮人。父亲读的是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农场工作,母亲也随之来到农场。我从小出生在农场,对于高邮的记忆来自于春节祖父从老家高邮带回来的秦邮董糖和高邮咸鸭蛋。秦邮董糖入选第一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口酥松柔软,表面光滑细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祖母自己是舍不得吃的,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我吃,在她的心里我是她的宝贝,没有比她亲孙女吃下董糖更让她甜蜜幸福的了!传统工艺制作的秦邮董糖,每块共有48层,且是厚薄均匀。揭开糖纸,那糖犹如书画的册页一样,页页分明,页页相连,连绵不断,给人以美妙的遐想。吃之前,我总是用小手撮起一小块硬塞到祖母嘴里,祖母幸福地嚼着,我也开心地笑着,酥甜,喷香,让周围的空气也香甜起来。
家乡,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温情暖暖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无需山珍海味。很多时候,离家乡越久就越想念家乡的味道,即便是清粥小菜,也倍感美味,也许这就是心的归属吧!现在的我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或许会感到疲惫,但我们不会抱怨,不会放弃,因为陪伴我们的还有家人,还有家乡的味道。童年那些远去的味觉记忆慢慢被勾勒回忆,不仅仅是被其中的美食吸引,更是被一种家乡悠久的味道、一种传承的信仰以及家乡劳动人民的勤俭朴实感动,也被其蕴含的人文情怀折服。
这幅《家乡的味道》获全国美展本次最高奖,是一幅充满人文情怀和淡淡乡愁的作品,也是对逝去的童年和疼爱我的祖母的追忆。这是我一气呵成的作品,也许在绘画技巧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感谢前辈同仁对我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