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名城印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数龙虬庄遗址的六宗“最”
  12月2日,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上传来喜讯,我市龙虬镇境内的龙虬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标志着不远的将来,我市又将增加一张“国”字号名片。

  龙虬庄遗址素有“江淮文明之花”之称,是江淮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许多令后代人自豪的“龙虬庄之最”,其中,有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陶文,有被称为“最萌文物”的猪形陶罐,有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5500年前的炭化稻,有被《中国箸文化史》认定为中国最早的筷子的骨箸,等等。近日,记者再次走进龙虬庄遗址,去领略古龙虬庄人的聪明智慧和他们创造出的厚重文化。

  江淮东部最大的聚落遗址——龙虬庄遗址

  龙虬庄遗址坐落于我市龙虬镇北首,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约43000平方米,呈圆角长方形,四面环水。龙虬庄遗址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与长江、淮河的距离几乎相等,是江淮东部面积最大、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

  “古遗址的发现和挖掘离不开专家,而说起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小故事。”龙虬庄遗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和文化人被下放到农村。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张正祥也在其中。他全家被下放到高邮县一沟某生产队劳动。有一天雨后,张正祥有事到公社去,在路过五队、六队时,发现这两个生产队庄台后的水渠内及其两侧岸边,暴露着大量的丽蚌壳、陶片等。职业的敏感和丰富的考古经验使张正祥意识到,这里至少在六千年前就有人居住过。于是,他把这一非常有价值的发现汇报给了有关部门。后经张正祥、纪中庆等人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扬州博物馆和高邮文管会组成的龙虬庄考古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科学挖掘。尤其是1993年春、秋两次的发掘,成果颇丰,不仅基本弄清了遗址的地貌和地层堆积情况,搞清了墓葬的分布范围,掌握了龙虬庄先民的埋葬习俗,而且经初步研究和论证,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分布于大运河以东江淮地区的新的古文化类型。

  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近年来,为了保护好龙虬庄遗址,市委市政府和龙虬镇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认真做好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布局、认真谋划,全力打造42.89公顷的考古遗址公园。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文物主管部门的努力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这朵“江淮文明之花”会开得更加灿烂夺目。

  比甲骨文久远上千年的文字——陶文

  1993年,龙虬庄考古队在对龙虬庄遗址进行第一次挖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这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面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对于陶文的释义,有专家将其横向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四个字,甲组左侧上下为干支,试读作“戊辰”。干支右侧为记事,甲组试意为:“戊辰日,某男某女交媾,某女哼唧呻吟,巫师大声作法鼓励多生”;乙组正好与甲组相颠倒,右侧上下为干支,试读作“辛未”。干支左侧上面一字结构与甲骨文“孕”字相近,又与甲骨文“娩”字意近。乙组试意为:“辛未日,某女终于分娩了,产妇在号叫中实现了巫师的祈祝,欢呼吧、歌舞吧”。

  考古学家认为,龙虬庄遗址中发现的陶文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据记载,甲骨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这一时期的甲骨文文法完善,已能完整记录事物的过程,且涉猎面甚广。但是,专家学者在追溯甲骨文的“源”时却产生了疑问,商代之前是夏代,在对夏代的二里头文化考古时,仅在一些陶器的内沿上发现过刻画文字符号,显然不是甲骨文的源头。然而,随着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和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的出现,甲骨文的源头之谜被成功解开。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文章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稻作农业最高发展水平——炭化稻

  在龙虬庄遗址的发掘中,考古队还挖到另一件稀世珍宝——炭化稻。“你别看它黑黑小小的,看起来不起眼,它可比金子还值钱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94年2月至4月,考古队对龙虬庄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在四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中浮选出4000多粒炭化稻。有关专家对这些炭化稻进行科学鉴定和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的炭化稻均为人工栽培稻,说明龙虬人在距今7000年至5500年之间,已经从事人工栽培水稻,其稻作农业经济延续了1500年之久。

  有关专家表示,河姆渡遗址里也曾发掘出炭化稻,但那是装在容器里,只能说明那时河姆渡有稻子,不能说明河姆渡人种稻子,而龙虬庄的炭化稻全部在土里,上面的颗粒大而饱满,越往下越小而杂乱,充分展示了水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驯化过程。表明下层的水稻处于野生阶段,这些碳化稻体现了1500年的栽培过程。有关专家认为,龙虬庄遗址展现了原始稻作农业发展史,龙虬庄先民通过选育良种、改良种质提高产量,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的发展,对于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最早利用陶器上的附件来规范手的行为——“尚右”礼仪

  “快来看,这个陶器好奇怪啊。”在龙虬庄遗址博物馆里,两个人正站在一种叫陶盉的器皿前观察着。记者发现,这种叫陶盉的器皿皆为壶形,三实足外撇,宽扁把上翘,肩部出一管状壶嘴(又叫管状流),且这些陶盉的把和管状壶嘴于壶身的左侧成九十度角。这一现象表明,在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上的流、鋬、把手等,不仅指示出陶器的使用方向,还规范了手的使用行为。

  因为这些陶器无一例外地都是利于右手使用,这种现象表明当时在陶器的制作上,还起着规范人们动作行为的作用,这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右”礼仪,也可能最早出现在龙虬庄遗址。

  被《中国箸文化史》认定为中国最早的筷子——骨箸

  中国是餐具筷子的起源地,是筷子文化区的中心。在龙虬庄遗址的墓葬区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种一头尖、一头圆钝的细长骨器。该骨器置于随葬的口朝下、倒扣的陶钵或陶碗之下,而且往往成双出现,显然与碗、钵配套或与碗、钵有关,因此将其确认为骨箸。据了解,筷子在我国古代就称为“箸”,另据有关专家表示,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是我国最早的筷子,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500年之前。

  同时,在《筷子春秋》和《中国箸文化史》中,都明确记载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是中国最早的筷子,这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追溯到龙虬庄文化,即龙虬庄遗址为中国箸文化之源。

  “最萌文物”——猪形陶罐

  在龙虬庄遗址中出土的诸多陶器中,还有一种被称为“最萌文物”的猪形陶罐。它形态各异,生动可爱,格外引人注目。猪形陶罐小如茶盅,大似儿童储蓄罐,造型逼真生动,猪嘴微拱,眼睛或眯或“囧”,身体圆浑,酷似夸张的现代肥猪。专家表示,猪形陶罐的这种“造型”可能与当时龙虬庄先民对猪的崇拜及家畜饲养业发达有关。

  本版文字 周荣池 王小敏

  摄影 王小敏 王林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名城印象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细数龙虬庄遗址的六宗“最”
高邮报名城印象04细数龙虬庄遗址的六宗“最” 2017-12-05 2 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