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高邮湖上出现神奇珠光的皇佑元年(1049年)是高邮历史上双喜临门的岁月。就在这一年,孙觉中了进士,秦观呱呱坠地。后来,孙觉成为政坛高官、文坛巨擘,秦观成了一代词宗。两人成了苍穹耀眼的“双子星座”。孙觉学富五车、形貌奇古,以敢于直言“第一评”闻名天下,他与“抝相公”王安石亦友亦“敌”(政见常不合)。而秦观作为婉约派翘楚,更是流芳百世,妇孺皆知。要简要评价孙觉的能量和影响,不妨以一句顺口溜加以概括:直不直,政坛上敌不过王安石;牛不牛,声名上超不过秦少游。在此,笔者为大家梳理孙觉为人、为文的那些事,有些事早已为人熟稔,有些事却鲜为人知。
领军人物孙莘老
孙觉(1028至1090),字莘老。他所处的时代,高邮人才辈出,有一批奇士名人享誉全国,故秦观诗云:“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亦被同道称为高邮为当朝兴起“震厉风采”。孙觉作为领军人物,当之无愧。正是孙觉的提携、关爱、推介,秦观才有文学事业的辉煌。他向苏轼送上一批秦观的诗作,开始了苏秦的神交;也是有他倡议,才有了秦观、参寥子的百余日的汤山游历。尽管是为了拜访漳南道人(曾为高邮乾明寺住持),但是一路浏览,既寄情山水,又陶冶性情。秦观留下了《游汤泉记》,美景尽收笔端,而孙觉亦作诗吟哦:“聊同不速客,来浴自然汤……怳如登十地,热恼顿清凉。”世事烦恼,一洗了之。孙觉被贬至吴兴时,仍不忘“栽培”秦观,热情地接待,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幕僚。有一次,孙觉的老友病故,很伤心,为悼念挚友,特地为亡者作墓表,还跟秦观说:“你善书法,请你写。”秦观十分乐意,真挚感谢敬佩的老师给自己一个表现才华的机会。
孙觉关怀的何止秦观一人?!诗人王令就是另外一位被重点关顾的人物。当与孙觉同是22岁中进士的王安石路过高邮时,是孙觉的引见,在迎华驿得以相会。王令对王安石高山仰止,王安石平易近人,与他俩情感笃深。于是便有了王安石、孙觉、王令的湖上泛舟和船上嬉戏。多年后,孙觉和王安石谈及在高邮的往事,“想见荷叶尽,北风尽寒漪”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但是,王令娶王安石妻妹仅仅一年,就因脚气病英年早逝,活了28岁。孙觉等老友想起当时欢,“更念昔日悲”。
敢于直言“第一评”
如果翻开孙觉进入仕途的履历,除了刚入世接任主簿、县令以外,他长期任谏官,比如右正言、入知谏院、调掌审官院,一直到任谏知议大夫、吏部待郎、御史中丞,上可面奏皇帝、宰相,下可管控、监督百官,可谓权重一时。在朝廷中,被称为大胡子孙学士的孙觉,曾对变革、用人之道陈述了一系列观点、主张。他奏请“人主用臣之道,任贤使能而已”,革除积弊既要动真,又要注意“当”,劝告神宗不要提升“多有口才,而无实行”的人。皇上征询他对王安石与吕惠卿的为人优劣和相互关系时,孙觉坚持直言,指出这两个人的特点,并预言两人一定“交恶”,后来事实果真如此,表现了孙觉缜密的分析力和高度的前瞻力。
平心而论,谈学识才能,王安石与孙觉惺惺相惜。王安石很想孙觉成为其营垒一员,以支持他变法。可是,孙觉就不是这号人,有不同看法就敢当面提出,毫不含糊,以致发生“冲突”。推行“青苗法”就是分歧的导火索。王安石派孙觉出京“调研”,原指望他回京后为“青苗法”说些好话,然而孙觉指出了弊端、官员运作的胡作为以及农民深受其害、怨声载道,王安石十分气愤,将孙觉逐出京城,贬为广德知军。宰相蔡确、韩绮办事不公,劣迹斑斑,孙觉作为谏官,不忘初心,伸张正义,严厉批评蔡、韩二人,迫使其退职,无愧天下“第一评”的铮铮风骨。
临政莅事为黎民
孙觉也做过地方官,那是被贬外任的时候。他与苏秦比较是幸运的,没有削职为民,甚至成为“编管”对象。先后知湖州(吴兴)、庐州、亳州、扬州、徐州等七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他早任合肥主簿时,面对严重蝗灾,就提出“以米易蝗”,于是就有了灭蝗的“告示”:“蝗灾降临我地,危及万顷良田。捕灭当务之急,千万不可拖延……”引导农民扑灭了蝗灾,又得到了赈济渡过了难关。合肥的做法又推广到其他县。他在湖州建了墨妙亭,收集了许多名人诗词镌刻其间,以教化当地士民。在松江,洪水将没河堤时,他带领组织民夫,将百里长堤的土堤改建为石堤,像道屏障,捍卫了万顷良田。石堤就成为他的“去恩碑”。
他主政福州,处处为民着想。当地奢靡成风,婚丧费用奇高。他作出规定,今后凡操办婚丧大事必有“度”,即婚丧费用不得超过百千,丧葬费必须减半,从而使陋习有所收敛。他的理念依然是个“当”,而不是不许操办花钱。有一富翁向孙觉提出要建一座寺庙,以佛法普渡众生。孙觉劝他行善不一定建庙,何不拿出这笔钱资助急需用钱的人哩。富翁思忖再三,终于拿出500万钱为在押的人偿还所欠的公家赋税,使数万人走出牢门,一时传为美谈。他在徐州打击盗窃、杀人之风,宽严相济,依法办事。一个五人团伙中,有一个被裹挟而干,他查清了案情后,免除了这个人的刑罚,断头台上也就少了一个冤魂。
著书立说为社稷
重文治的北宋,大多数文官能撰文作诗、填词作赋,那是常态。其中有些佼佼者在此基础上又精通某一学术方面的学问,成为专家。孙觉便是通经史、被同道称为《春秋》(传说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的《春秋》修订而成)学专家。他撰写的《春秋经解》就是宋代及影响后代一部重要的《春秋》学专著。他还撰写《春秋》学方面多部著作,现在可见的这类著作唯有《春秋经解》一书,有人考证后认为《春秋学纂》和《春秋经解》属同一本书。
孙觉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的老师,既有年少时从师的临泽人、誉满江淮的乔竦,又有一代名师泰州的胡瑗。孙觉20岁拜师胡瑗。因其学养丰富、老成持重而在数以千计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经社”一员,受到同学尊重,次年,他编写了《春秋经社要义》。在从师一年多的时间里,刻苦攻读,对老师的讲授铭记在心。本来,胡瑗有这方面资料以备成书,可是散佚了。后来,孙觉被贬在湖州任职时,写成《春秋经解》。此书既继承了《春秋》问世以来众家评解之所长,又突出了胡瑗传授的观点、理念,当然也有他独到的见地。他坦言,如果遇到他也搞不清的内容,他就在书上留 下记号存疑,待后人揭秘。如此治学严谨,令人敬佩。此书提倡“尊王攘夷”“大和平而恶侵伐”等理念,以维护大一统宋王朝,显示他为社稷的耿耿忠心。王安石本准备注释《春秋》以行天下,得知孙觉已出此书,因此欲废《春秋》,他政治上确实少一点海量,面对大胡子孙学士,治学上尚有一定的雅量。
孙觉著作甚丰,有《周易传》《文集》等百余卷,为宋代高邮人之冠,可惜不少已失传,而他的诗有《荔枝唱和诗》,也散佚不少。他在邵伯率先咏哦的《斗野亭》“淮海无林工,旷泽千里平……平湖杳无涯,湛湛春波生…… 可待齿牙豁,归于谢浮荣,”写景寄情,借物言趣,是存世不多的一首。而他写的《杂诗呈逢原(即王令)》一诗云:“鸿雁最知时,未逃罗与网。不能忘稻粱,千里安得住。鸣蜩腹空虚,见喙因其响。丹凤穴九霄,虞人常梦想。”时任高邮军学官孙觉与友人诗歌吟哦中,觅得的是难以忘怀的乡情友情。
淮南草木借光辉
孙觉是一位热爱家乡、回报桑梓,热爱亲友、始终不渝的高士。他在本邑任学官时,支持知军邵必开始官办儒学,与乔竦在临泽个人办学相得益彰,使高邮的教化风尚发扬光大,高邮从此不仅有根底深厚、有教无类的私塾(临泽以外也有多处),而且拥有了80间房舍这样一个规模宏大、受业众多的官办儒学,揭开了历代欲有作为的高邮官吏“以治学为急先务”的第一页,孙觉支持高邮军主政者决策功不可没,其理念一直泽被后代,福荫至今。
嘉佑六年(1061),黄庭坚随李公择来邮访正在家乡的孙觉,相见甚欢,孙觉见黄庭坚年轻有为、谈吐不凡,就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17岁的黄庭坚。孙兰溪婚后幸福,可是红颜命薄,就在黄庭坚进入仕途不久,就驾鹤西去。从此,黄庭坚一如既往地敬重“老泰山”孙觉,常有书信诗词往来,如《和答外舅(岳父)孙莘老》《和答莘老见赠》等等,亲情缕缕,其乐融融。
其实,孙觉的亲人见孙觉日渐衰老,早就希望他解职归里,摆脱荣华富贵,寄情湖光水色。其中,黄庭坚在和孙觉写的斗野亭一诗中,就发出“佳人何时归”的感慨。孙觉61岁的时候,黄庭坚再次写诗劝说岳父远世怡情,享受晚年。诗曰:“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故因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话已再明白不过了,你老人家应远离政治,远离党争(孙被卷入党争,名列入“党人碑”,待皇上为“党人碑”诸公平反之时,孙觉早已命归黄泉20多年),回乡好好过日子吧!
孙觉也想退居,请求免职,可是皇帝下诏书不允许。皇帝不亮“绿灯”,孙觉也离不了“宦海”。有趣的是这份诏书是苏轼奉命而为。最后,孙觉终于实现夙愿,归居舒州灵仙观,以至老死。也有人说,孙觉死于家乡。这一年是元祐五年(1090)二月三日,享年63岁。在春花烂漫的季节,孙莘老却去天国寻觅春光。
获知噩耗,正向京城发展的秦少游十分悲伤,写了四首挽诗,其中有“青春芸阁妙文词,进读金华鬓若丝。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门生故吏知多少,尽向碑阴刻姓名”。这是挽诗,也是点赞;这是恸哭不忍歌,也是流芳不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