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王朝大厦即将倾圮,神州大地群雄割据。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各路起义人马,正角逐华夏,烽火连天,可谓时势造英雄。朱元璋挥戈南下,攻下采石矶进入太平(今当涂),在招纳贤士时召见了暂居当地的汪广洋。这位从高邮走出来的元末最后的进士遇到了天赐良机,从此官运亨通,最终成为明王朝中书省左丞相、右丞相,是高邮担任文官官职最高的一位文人,并以他一路阳光又荆棘载途的传奇人生存留史册。
朱元璋招贤揽士 汪广洋应聘麾下
元代,科举废,后恢复,凡13次。汪广洋搭上了最后一班车,成为一名进士,但他并未入仕,而流寓四方。朱元璋时为都元帅,他求才若渴,知人善用,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地从周围将有益的人及其进言吸附到自己这边来。离乡多日的汪广洋是位通经史、工诗歌、善篆隶的人物,与朱元璋说社稷、论国事、谈兵戎,坐而论道是他的强项。据传,汪广洋向朱元璋进呈“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并建议抓紧起义队伍建设,抓紧训练,并屯田养兵,且耕且战,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当即将其留下当元帅府令史(吏员)。因汪广洋宽和稳健、办事干练,后历任江南行省提控、都谏官(对朝政有失,可执直谏)、都事、郎中、明立国前中书省右司都中、骁骑卫事,成为兼事文武的中级官员。转瞬之间,汪广洋成为朱元璋十分器重的人物。
朱元璋率军攻下徽州以后,亲自来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九个字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他们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只是朱升比汪广洋更有远见。这九个字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明王朝的行动纲领。
汪广洋文武兼备 随义军转战四方
进士出身的汪广洋并不谙熟行伍生活,更不会使用十八般兵器,他随起义队伍出征,大都发挥将领的幕僚或者谋士的作用,忠诚贯彻统帅的战略、策略和方针,确保朱元障的号令“一声喊到底”。他跟随的将领第一位就是大将、时任平章的常遇春。此时,汪广洋参与军务,转战安徽一带,常战常胜,但是不忘历史上战事的经验教训,借古喻今,励精图新。军队过安徽寿山时,他遥望有名的八公山,有感咏哦:“八公草木晚离离,仿佛成人似设寄“”谢玄归奏平戎日,王猛徒劳料敌时”,表达的是对五代十六国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的感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火军攻晋,没有听信丞相王猛“不可攻晋”的劝告,决心一举灭东晋。可是兵抵寿州,不可一世的苻坚却怀疑八公山草木埋伏东晋大军,因此畏葸不前,从此便有了“草木皆兵”一语。后两军一交手,谢玄以弱胜强,苻坚的军队一败涂地,又有了“风声鹤唳”一说,“淝水之战”这一经典战役。
历史上一战定乾坤者有之,但是朝代兴亡在于得人心者得天下。汪广洋随常遇春攻下赣州,始终秉承朱元璋训令,不乱杀人,即破敌后不杀无辜,克服过去乱杀降兵的老毛病,得到朱元璋的褒扬:“予为将军喜。”朱元璋登基后,汪广洋被任命料理山东行省,其时正值大将徐达刚刚平定山东。汪广洋深知仅靠大军压服不够,他积极安抚、接纳前来归附的官员,一个不杀,量才录用,化敌为友,迅速稳定情势。就连朱元璋安排在汪广洋身旁的“耳目”,也为汪广洋为人处事所折服。
明王朝官海沉浮 汪广洋三次为相
世事更迭,政事诡谲。明王朝从建立之日起,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就充满了权力争夺的是是非非。一方面朱元璋疑心重重。本来,他主张以法治国,反腐极严,以求长治久安。但是,他建立锦衣卫,对臣民严加管控,甚至想控制人们的思想,对与和尚有关的字如“僧、尼、秃”十分忌讳。另一方面,一些高级将领、开国元勋也欲与皇权抗争。入仕于太平的汪广洋只想弄个太平官做做,甚至想“几时携汝辈(指堂侄),归种水西田”。可是他的才华谋略、赫赫业绩注定了他能够堂而皇之跻身于重臣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人的行列,“归园田居”的愿景只是个空想罢了。
洪武三年(1370年),汪广洋成为明王朝一颗新星跃升苍穹。那是因为李善长因病告退,汪广洋被任命为权重一时的左丞相,与右丞相杨宪共同掌控中书省。从此,他踏上了飞黄腾达的丞相路,也走上了命运多舛以至蒙冤遭害的的人生路。《明鉴》卷一记载,杨宪大权独揽,觉得汪广洋碍手碍脚,就唆使人告发汪侍母无礼。大孝子朱元璋十分恼火就放逐汪广洋回老家,后又听信杨宪谗言,将汪流放至海南。汪广洋对此愤愤不平,在《岭南喜得家书》直言:“最喜慈亲健,都忘两鬓斑。”表达对母亲敬爱思念之情。后来杨宪被人揭发,说杨宪陷害忠良。于是,朱元璋将汪广洋召回,封汪为护军忠勤伯,食禄360石,与封为诚意伯的刘伯温成为明初耀眼的双子星座。朱皇帝称赞汪广洋“制繁治剧,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他的金口玉言,将汪广洋捧到极高地位。
转眼不到一年,汪广洋再次封为右丞相,与左丞相胡惟庸共事。汪广洋又遇到了一位独揽大权的“同事”。宅心仁厚的他,在凤池(中书省一水池,其周边为办公场所)寄情诗文,凡事不惹人招风。而胡惟庸却上奏汪广洋的不是。皇上以为汪广洋太不尽职,无所建树,就将其再次贬谪南下广东,任行省参政。可是不到一年,朱皇帝又将其召回任御史大夫,他觉得汪的不作为总比眼前的重臣胡作为要好。况且,汪广洋忠心耿耿,远在岭南,依然感叹“幸当尧舜圣明时”“寸心为国虽无补,不愧皇天后土知”。多好的一位赤胆忠君的“忠勤伯”啊!
六年以后,汪广洋第三次被任命为右丞相,仍然与左丞相胡惟庸共事。经历了多次官场沉浮的汪广洋已经洞察了政治的坎坷与险恶,在皇帝老子面前,稍一闪失,或委蛇辱身,或直言戳身。于是,他淡泊相位,诗酒自娱,可是总难避免厄运的降临。御史中丞涂节上奏皇上,称两年前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应该知情”(这只是一种推断)。皇上查问此事,汪广洋回答“全然不知”。朱皇帝勃然大怒,斥责汪广洋欺君误国,朋党营私,将汪广洋再次贬谪海南。船至太平时,皇上又认为他包庇罪臣朱文正,不揭发杨宪阴谋,数罪叠加,派专人赶至太平赐死汪广洋。汪广洋是“前脚才受贬,随后又断头。只因皇上疑,临死不知由。”是年,1379年也。追随朱元璋24年的汪广洋,成在太平,亡也在太平。
甓社湖人生咏哦 明初江淮一诗家
有研究汪广洋者认为,汪广洋是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笔者以为,汪广洋充其量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天予当在干中取”,天赐的良机,却看不到他为相后的多少政绩;半个军事家,他治军有方,但很少见到他带兵攻城略地的辉煌。至于文学方面确实有一定造诣,有《凤池吟稿》八卷存世,另有《汪丞相集》《明诗综》。《古代诗人咏高邮》一书中称汪广洋“为明初诗家之最,学者宗仰之”,则是乡人对乡贤的溢美之词。倘若有机会浏览《凤池吟稿》,肯定是一件“悦读”的乐事。
汪广洋出生之年一直是个未知数。其实,他的《自寿》一诗揭开了出生之迷。诗云:“腐儒今年四十二,幸当尧舜圣明时。堂中白发慈亲健,膝下红颜二子奇……”他是洪武六年被调广东的,照此推算,他应该是元宁宗至顺元年(1332)出生的。他的诗便是出生年份的佐证。
观其部分诗作,他的作品不是闲情集,也不是愤世篇,即使一再被贬,身心俱惫,也丝毫没有少游公的“飞红万点愁如海”情绪和况味。汪广洋作品流露的是正统的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和传统的思亲念乡的真挚之情。他的《白发》诗云:“圣朝频见取,报效近如何……江淮移省檄,邹鲁尚弦歌。自愧才疏浅,哪能遂抚摩。”因为关心转战大江南北的义军(其时山东尚未平定),一直受到朱元璋重用的汪广洋扪心自问,我报效得如何,因此“忧深白发多”。他的诗作《珠湖隐者篇》,直接表达对李白、孙觉的仰慕之情。李白的“倒骑长鲸鞭怒涛”“睥睨万象轻鸿毛”,将李白的狂放描绘得何等豪迈。而对“淮南草木借光辉”的孙觉,则是慕先贤,寻足迹,“夜深手把明月光,再访龙图读书处”,以一睹珠光焕彩的美景。
汪广洋思念慈母之情前面已述。他思念的何止只是母亲!他思亲思友、思邻思乡,这是一种暗合在字里行间的乡愁,其代表作有《过高邮有感》《得杭州从侄璧书》《珠湖篇》等。《过高邮有感》是汪广洋因公事路过高邮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行过毁宅寻遗址(史载,汪广洋家在熙和巷),泣向东风吊故亲。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惆怅、伤心,长是教人忆断肠。长篇律诗《珠湖篇》则是一幅元末高邮湖边的风俗画,传说、故事、风物、风情等徐徐咏哦:“江淮风俗近淳古,米谷丰年贱如土”“画船尽日载歌舞,满眼娇云花斗红”“公子新裁描绣衣,馆娃学写连珠曲”,令人神往。他也写到战乱和治理,“列郡摧残灰烬余,生民痛死沟壑里”,“古来治乱信有时,天运岂以人力为”。汪广洋和黎民都期望有一个海晏河清的太平世界,在封建王朝是难以实现的。
巨星殒落后裔在 功过历史自评说
明开国初,被朱元璋诛死的开国元勋和大将有李善长、胡惟庸、徐达等。汪广洋亦在其中,仅活到47岁。有一传说,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派使节来南京进贡,胡惟庸未上奏,朱元璋得知后大发怒火,严辞训责胡惟庸与汪广洋应对此事负责。于是,大开杀戒,先后被处死的有三万余人。胡惟庸处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延袭千年的宰相制度。所幸的事,汪广洋未“灭三族”。那么,他的后代迁徙何处?隐匿何方?2014年时任高邮市政协主席的倪文才偕同他人走访山东临清市,实地寻访,终于了解到,汪广洋的长子王子持携子侄迁往临清市,几经周折,在临清市唐元镇西枣村定居。汪广洋有三子六孙,其他人也隐居福山,有的改姓王,家谱为“汪家王氏”,从此汪广洋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如今已有3万多人。汪广洋的墓在临清八岔路镇杨二庄庄西300米处,现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指整个汪氏墓园)。
那么,高邮新民滩上相公坟究竟是谁的坟墓?新民滩茅塘港口确有相公坟,占地30亩。从明隆庆《高邮州志》上就有这样的记载,一直到当代高邮县志都如是说,但从未确认过。现在可谓真相大白,汪广洋的故乡在高邮,他的阴间老家却在临清市。高邮人见过所谓相公坟附近有石人石马,为明代构建,以此作为汪相公坟佐证。88岁的马其认为此言差矣。附近有一石马坟,是马家当过武官祖先的坟墓,石人石马皆为附属物。至于相公坟早已沉入水中,如果说与汪广洋有什么关连,相公坟充其量只是衣冠冢。
曾为吴国国王的汪华的长子汪建后人81世汪起凤从安徽迁居高邮,是汪曾祺(89世)家族的祖先。汪曾祺有一篇汪氏族谱的序存世。汪曾祺写道:“吾氏因为清门,亦可无愧于天下矣……绳其祖武,不坠家声,清白为人,永葆令誉各尽所长,以利于邦国,嘱望来者,其共勉之。”汪老写下这篇序,亦是表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内涵。
清代张廷玉对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有一综合评价。他认为“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俱至重遣,不亦大负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诸左右之职业也夫?”张廷玉对汪广洋客观、公正的评述以及汪未能兑现不忘初心、委身戮力、赞成鸿业的承诺的议论,那是勾画汪广洋的一幅白描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