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场
  □  韦志宝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间地头到处是收割机的隆隆声,划破了往日的平静,车来人往构成了秋收的美丽画卷。收割机代替了原始的劳作,“割、挑、脱、扬、晒”等一道道原始生产工序压缩成简单的“装”和“运”,不能不说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民以食为天,沉甸甸的果实使我们的小康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而在几十年前,秋收则是另一番景象。公社、大队层层召开秋收生产现场会、动员会,一心一意搞好抢收抢种,简称“双抢”。学生也会放忙假支农。男女老少齐上阵,用镰刀收割,用扁担挑把,用机器脱粒,用木锨扬尘,靠太阳晾干,短短一周时间就能基本完成秋收任务,但还不能算已颗粒归仓。因为收获的粮食水分较多,既不便于保存,又不方便粮站收购,因此,需要晾晒这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很复杂,牵扯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年代,粮食可是无比珍贵,防火防盗一刻也不能放松。提高警惕,保卫粮食,看场环节必不可少,也是秋收的后续工作之一。当然,夏收季节也有过看场的日子,只是麦子晾晒的时间比较短,遇到好天气,只用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直接送粮站出售了。

  看场就是守候在生产队场头,确保到手的粮食不失窃,不遭雨、火等灾害。秋收后的看场时间比较长。伴随着稻谷从收割到出售的全过程,一般个把月,有时拖延到立冬前后。白天人声鼎沸,一般由生产队保管员负责看场就可以了。晚间就不一样了,占地五六亩的偌大场头空无一人,这时候场头上的粮食最容易失窃。加强晚间看场力量是必须的,生产队一般会安排两三个男社员看场,可以壮胆,也不寂寞;相互之间还可以监督,有效避免监守自盗。更重要的是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突发性情况可以先行组织处理,减少损失。

  看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太阳一升起,社员们就开始将一堆堆稻谷分摊成薄薄的面积不等的区域,增加太阳照射的表面积,加快晾干速度。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轮流翻晒一次,保证所有稻谷都能受到太阳的照射。太阳落山时,社员们又将分摊的稻谷恢复原样收拢成一堆堆。这时候,生产队保管员主动请队长或会计和当晚看场的社员一道,依次给每个稻堆打印。印章的形状与药箱并无两样,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使用印油,印迹也不是红色的,而是使用石灰,自然就是白色的了;印模内容一般为“某某大队某某生产队印”,分两路依次排开,字迹端正,打印在稻堆上的印迹密密麻麻并清晰可见。打印完毕,算作是保管员与看场人员交接仪式结束,看场人员开始履行看场职责。第二天早晨,看场人员与保管员再次进行工作交接,生产队长或会计监交,主要点验印迹有无破坏的痕迹,印迹正常表明粮食没有失窃。之后,再由社员们摊开稻堆晾晒,如此循环往复。

  看场也有乐趣。讲故事算是其中之一了。晚上没有电视可看,就连半导体收音机也是奢侈品。即使遇到大队放电影,看场人员也不敢擅离职守,只能守候在场头讲故事消消遣。有些故事是从公社广播里听来的,添油加醋地讲讲,也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些故事则是依葫芦画瓢,不再是原汁原味,无外乎“小尼姑下山”“王老虎抢亲”“王瞎子算命”等等,风趣也好,低俗也罢,逗乐而已。烧夜餐算是最大的乐趣了,但并不是每个班次都有的,要有好的运气,遇到有心机的看场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心机的看场人一般选择印迹与印迹之间比较稀疏的地方,搞个十来斤稻谷,然后派人到附近的屠户家中悄悄地换回一点猪肉,在生产队喂猪用的大灶上加工,香喷喷的红烧肉可解馋了。

  如今,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大型收割机,有了粮食烘干机,收割下来的粮食灌装到口袋中,直接运送到粮食收购点,秋收就算结束了。就这么简单。没有了用武之地的场头及看场的公房早已没有了踪影,看场的社员也渐渐老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看场
母亲的钱包
和妹妹一人一半
二爷
高邮报副刊03看场 2017-10-17 2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