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奋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302亿元增至535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突破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86亿元,年均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5亿元增至34.1亿元,年均增长10.7%,税收占比从75%提高至83.6%。固定资产投资达455亿元,年均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9亿元,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450元提高至16935元。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驱动发展,共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6个、外资项目63个,外资到账3.43亿美元。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31个、总投资58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四城同创”首战告捷,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成国家生态市、中国建筑之乡。
——五年进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成国家火炬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中国路灯制造基地、省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省光电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规上企业达529家、总数列扬州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工业开票销售额从352亿元增至498亿元。
——五年开拓,发展能级不断增强。积极构建生产力“4+X”格局,开发区全省综合排名进至前十,湖西新区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以我市卸甲八桥为核心区创建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批准,城南新区创成省智能装备产业园。三大工业园区对全市的财政贡献度从36.5%提高至44.6%,工业开票贡献度从41.6%提高至55.9%。
——五年攻坚,城乡统筹更加有力。完成城市总规修编,入选省镇村布局示范市,三垛、临泽、菱塘获批全国重点镇。城镇化率提高至53%,城市建成区扩大至27.2平方公里。建成新S237、S333西段及高邮湖特大桥,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建设,运东船闸通航,初步形成“一铁两水四纵四横”交通骨干网络体系。滚动实施城建“双十”工程300个。
——五年聚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集中财力办实事,民生年度投入规模从25.6亿元增至44.4亿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以下,连续12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完成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脱贫任务。生活、医疗、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
——五年砥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驰而不息反对“四风”,对发现的问题切实加强整改,并认真组织“回头看”。完成公车改革,认真治理“吃空饷”,市级“三公”经费从4200万元压减至2400万元。
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坚持工业强市第一方略;
必须坚持项目建设第一抓手;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第一动力;
必须坚持民生幸福第一追求;
必须坚持务实担当第一责任。
今后五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扬州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超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800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万元、2.6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至2.5%。
未来五年重点抓好10件大事
打造企业“百亿航母、十亿方阵”,力争培育百亿元企业2家、50-100亿元企业3-5家、10-50亿元企业20家以上。
实施项目建设“4010”行动,每年实施亿元项目40个、10亿元项目10个,带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构建“公铁水空”一体化交通新格局,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湖西通用机场投入使用,通扬线“五改三”工程完工,新建改造扩容G2(京沪高速)、G344(界临沙)、S125(宁盐公路)、S333高邮全线、S611、S352(车樊线)、S264(安大线北段)7条国省干线,建成高新区至扬州扬子江北路快速路。
实施“4+2+X”创新工程,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通过省级验收力争进入全省前十强,农业科技园区争取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城南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界首、菱塘两个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孵化载体、众创空间。
实施“引金入邮”计划,建成金融集聚区,形成从银行机构、信托机构到投资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完整金融生态圈,引进各类基金10家以上、基金规模达200亿元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达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以上,全社会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至20%以上。
持续推进“四城同创”,放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开展退圩还湖行动,建成高邮湖、清水潭、龙虬庄、神居山、八桥生态中心,保护涵养界首芦苇荡湿地、渌洋湖湿地、三阳河清水廊道,建设盐河生态风光带、状元湖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形成区域性生态绿岛。
实施“五馆二园一城一中心”文化建设工程,建成市博物馆、当铺博物馆、集邮家博物馆、非遗文化展示馆、汪曾祺纪念馆,建设龙虬庄遗址公园、大运河世界遗产公园,大力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建成文化体育中心。
力争城乡居民收入达省均水平,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调整教育医疗布局,形成城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4+8”的医疗服务体系;新建、改建、迁建中小学学校20所以上、幼儿园10所以上,解决中小学大班额和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创成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
2017年怎么干
主要目标
——经济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服务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税收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占比不低于65%;工业总产值增长8%,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8%。
——百姓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力争与GDP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培训农民4000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1个,成功创业350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环境美。单位GDP能耗降低完成省定目标;环境空气优良率70%以上;国考(省考)断面三类以上水质比例达80%;林木覆盖率提高至22.6%;创成国家卫生城市。
——社会文明程度高。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均达90%以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国家级测评。
五大路径
路径一:坚持量质并举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重大项目
新开工10亿元重大项目10个、亿元项目40个。竣工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亿元项目35个。力争1-2个产业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库。实现当年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以上。
关键词:实体经济
运营总规模10亿元的高邮市政府投资基金。发挥政府金融实业贷、集群贷和融资担保公司杠杆作用,撬动资金规模超15亿元。实施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实施企业家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关键词:四大园区
将“四大园区”对全市的财政贡献度提高至50%、工业贡献度提高至60%。开发区开启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新征程。高新区积极打造“科技新区、智慧新城”。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构建“研、种、养、加、销”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城南新区创成省两化融合示范区。
路径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奋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激发新活力
保持房地产市场量价稳定。推动深创投基金、国开基金、盂城基金、波司登基金落地运作,做好城投公司、经开公司二期企业债发行。及时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降低政府性债务成本。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关键词:拓展新空间
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主动对接宁镇扬一体化。深入开展精准招商年活动,瞄准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和大型央企、知名国企、实力民企,开展产业链、创新链招商,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全年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
关键词:打造新引擎
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5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800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高校地方研究院产出效益,探索建立项目经理制与合同科研激励模式,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000万元以上。
路径三:推进转型升级提效,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关键词:工业绿色化发展
编制完善全市主导产业升级标准,以集群发展加快更新工业四大基本产业,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突出工业强基改造,完成技改投入200亿元,带动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达550亿元、工业入库税收达20亿元,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
关键词:农业供给体系
打造“三特三优”主导产业,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3.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超150亿元。创成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质态
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服务外包、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放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实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3年行动计划。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路径四:坚持全域规划引领,积极打造区域魅力城市
关键词:江淮生态大走廊
引进国资、民资启动实施高邮湖退圩还湖工程,完成新民滩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高标准建成环高邮湖大道,建设高邮湖省级湿地公园。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关键词:运河明珠城市
按照政府主导、稳妥推进的原则,改造棚户区2100套。全面推进城市中央公园、新城路网一期、金融大厦建设,实质性启动盐河两岸开发,建成文体中心、智慧大厦。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创成国家卫生城市。
关键词:均衡协调发展
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公路80公里。狠抓东部6乡镇扶持政策落地生效。
路径五: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补齐民生幸福短板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
大力发展电商、旅游、建筑等就业容量大、质量高的产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制定执行地方性增资政策。健全产权投资服务体系,持续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关键词:发展社会事业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启动城乡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实施医养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图书馆和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新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0个。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探索实施乡镇社区体制改革,巩固提升村民自治成果,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开展重点问题综合治理,做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增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互联互动,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市。
文字解读: 殷朝刚 周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