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的一个老乡群里热闹非凡,几位老乡一边品尝着“群友”从家乡带来的锅贴等美食,一边讲述着它们的口感、味道,时不时还发几张美食照片,引得其他人“口水直流”。时隔20多年,记者有幸吃到了怀念已久的锅贴,品尝到了熟悉的家乡味道。一顿满足之后,记者不禁在想,那些在邮城打拼的外地人,他们生活得好吗?是否融入了高邮这座城市?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几位在邮城打拼的外乡人,聆听了属于他们的故事。
杨虎:冬日里的一碗阳春面
杨虎本是安徽定远人,如今已在高邮生活了8年。谈到刚来时的经历,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很快打开了话匣子。“我爱人的姐姐在高邮生活,当时我们都在上大学,每次放暑假、寒假,我爱人就会到高邮来做点兼职,一来可以挣点零花钱,二来可以帮助她姐姐照顾孩子。”杨虎说,后来的一个寒假,他第一次跟随爱人来到高邮,可由于生活习惯、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他只在高邮待了短短3天时间便回安徽了。
2008年10月份,杨虎的爱人在高邮办了一个辅导班,需要人手,他便再次来到高邮。杨虎告诉记者,创业之初因为手头没钱,在高邮也没有什么朋友,教室装修、接水接电都是他自己弄,就连上课用的黑板也是他自己用木板做的。说起当时的艰难,有一件事却让他倍感温暖。“有一年寒假,我们准备新增两间教室,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上课,我就选在晚上装修。可是噪音惊扰了旁边的邻居,邻居家的男主人跑过来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杨虎说,第二天一大早,他正准备去给邻居家道歉时,却看见邻居家的男主人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向他走来。“来,吃碗面吧,昨晚是我态度不好,你们也挺不容易的。”接过那碗阳春面,杨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就是这样一碗阳春面,让杨虎感受到了高邮人的热情和温暖。
如今,杨虎已经在高邮生活了8年。8年里,他结识了很多高邮朋友,也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语言、饮食、气候等方面也已逐渐适应。“现在虽然已经习惯了高邮的生活,可有时候还是会想吃家乡的一些美食。每次嘴馋的时候会让家人给我们邮寄一些,以解‘相思之苦’。”杨虎笑着说,对于事业,他们也没有什么太过远大的目标,只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
方巧巧:乡愁是心头化不开的思念
每天看看书、练练瑜伽,即使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和朋友,方巧巧也一样把生活过得非常精致。而说起远嫁高邮后的生活点滴,她瞬间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方巧巧本是山东临沂人,在天津上大学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2006年夏,两人大学毕业后,方巧巧便跟随他到高邮工作,2008年两人结婚,并在高邮定居。
“刚来高邮的时候,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他们家里人说话我听不懂,饭菜也吃不习惯,日子特别难熬。”方巧巧说,每到逢年过节,都是她最孤独的时候,亲戚一起聚餐,看似热闹,可是因为言语不通,她只能独自找个房间看电视或玩手机打发无聊的时间。慢慢地,虽然能听得懂高邮话了,可是却发现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共同语言,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与父母、兄弟姐妹彻夜长谈的场景。
为了生活,五六年前,方巧巧的老公去了上海工作,她自己也曾创过业、打过工,如今为了孩子的学业她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不工作之后才发现,天天围着孩子转其实也挺烦的,琐碎的事情太多,又没有人替我分担,感觉精神压力特别大。”方巧巧说,为了丰富生活、缓解压力,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又在这些书籍的引导下练起了瑜伽。在练瑜伽的过程中,她不仅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对高邮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会说一口“变味”的高邮话,还会做一桌可口的高邮菜,也算是半个高邮人了。
“如今虽然我已经习惯了高邮的生活,可是埋藏在心中的那份乡愁却越来越浓,对父母的那份亏欠也越来越强烈。”方巧巧说,今后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带着孩子回山东临沂去看看,尝尝父母的手艺,陪他们叙叙家长里短,以弥补这些年来对他们的亏欠。
赵广才:已在他乡找到了故乡
赵广才是河北衡水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谈起为何会来到高邮,赵广才说出了“缘分”二字。“以前年少轻狂,总想离开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下。”赵广才说,2009年,一心想报考江苏公务员的她在选地方时,在地图上看到了辽阔的高邮湖,一向喜欢大湖大海的她毅然选择了高邮。后来,她进入了高邮市人民法院工作。
“刚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人生地不熟的,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再加上刚从学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过渡期的压力曾一度让我想要放弃这份工作,回到父母身边。”赵广才说,庆幸的是周围的人对她非常照顾,单位为她安排了食宿;每逢过节或周末,同事都会请她到家里吃饭;新结识的朋友还放弃休息时间,为她当起导游,带她欣赏高邮的美丽风光;还有些做公益的好友,会带她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她从中体会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的快乐。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关心和照顾,让这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同时,也打心底里认可并接纳了高邮这座城市。
“这些年来,最让我感动的应该算是来到高邮后同事们给我过的第一个生日了。当时一个同事姐姐说要请我吃早茶,然后我就跟着她去了。可是到了才发现,原来好多同事都在那里,他们都准备了精美的礼物要为我过生日。”赵广才说,那一次把她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她深深地觉得被人关心的感觉真好。
2011年正月初五,因为单位有培训,张广才年都没过完就匆匆回到了高邮。培训之余,一个好友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在好友家,张广才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心里一酸,泪水便止不住地流下。“当时好友的爸妈特别心疼我,就把我认作他们的干女儿了。”张广才说,五六年来,干爸干妈始终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女儿一样看待,经常把她喊到家里,为她做一桌美味的饭菜。如今她有了孩子,干妈妈还亲手给孩子做了几套衣服鞋子。
谈到现在的生活,赵广才觉得非常知足,虽然偶尔还是会想念父母的手艺,想念他们的唠叨,但她早已把高邮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她将在高邮好好工作,以表达她对那些曾经关心她、照顾她、帮助过她的高邮人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