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是个复明手术,使千千万万白内障失明患者重见了光明。回顾历史,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一、针拨术
又称为“金针拨障”,是通过特制的针进入眼内,把混浊的晶体拨入玻璃体腔,打通屈光间质通路。该方法虽能轻微地改善视力,但用今天的科学眼光看,存在着许多缺点,它严重地破坏了眼的组织结构,并留下了许多诸如自身免疫反应等并发症。因此,针拨法仅是在特定条件下、给生命最后的阶段解决白内障失明的一种低质量、姑息的古老方法。?1975年毛泽东主席的白内障手术就是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通过针拔术完成。该手术至今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方还可以见到。
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
囊内摘除术是种比较原始的手术,切口大,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仅使用特殊的囊镊或冷冻头冻结晶体,将晶体摘除切口外。术后无法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如玻璃体疝、瞳孔上移、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且无法植入晶体,术后视力恢复效果不好。目前已较少做这种手术。但在不发达地区,多数医院尚不具备显微手术条件,囊内手术仍是主要的白内障术式。
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
现代ECCE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极大地推动了白内障手术技术。ECCE在术中采用了黏弹剂、显微手术技术以及闭合式同步注吸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和创伤性。该手术方式可保留完整的后囊膜,因此对眼内结构干扰较小,避免了玻璃体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主要应用于不适合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晶体脱位或黑硬核等,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是主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其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切口较大,需要缝合,术后视力恢复慢以及存在较大的手术源性散光。
四、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MSICS)
MSICS不但具有ECCE成本低易开展等优点,而且可使患者获得近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获得了发展中国家眼科医师的大力推崇。手术主要采用5~6 mm的巩膜隧道切口,开罐式或连续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晶状体核旋至前房,注入黏弹剂,晶状体圈套器将核娩出,抽吸干净皮质,巩膜切口一般无需缝合。手术主要的缺点为前房内的过度操作易增加内皮细胞丢失。
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
PHACO自1967年由Kelman等发明以来,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式。在美国,普及率大大超过85%。在我国大中城市超声乳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基层或不发达地区由于条件限制,普及程度受到明显制约。手术主要采用巩膜或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超声乳化晶体核后吸除,最后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切口小,术中无痛苦,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六、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1994年美国FDA批准了Dodick等医师研制的Nd∶YAG激光进行白内障手术,它利用激光脉冲的能量来裂解乳化晶体核。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等人工晶体植入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尽管如此,飞秒激光因其费用昂贵,手术还需依赖于传统超声乳化等不足,尚未能广泛开展。
作者简介:葛金旭,主任医师,眼科主任。扬州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先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二附院、扬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进修、学习。在眼科疾病如: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底病的诊治等方面拥有丰富临床经验,能开展白内障、青光眼、泪道等眼科显微手术以及眼底激光光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