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伊始,游本昌借用贺知章的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打开了话题。他说:“1933年9月16日,我出生于江苏泰州,随父母一起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求学、生活,所以,我算是一个标准的江苏人。”
随后,在短短1个半小时的时间里,84岁高龄的游本昌与观众分享了自己最初的演艺经历。他回忆说,1949年,长江发生水患,为了鼓舞士气,自己先后多次参加义演。当时南京市文联的一位领导在看了他的演出后,对他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搞文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给观众提供的是营养品;第二种给观众提供白开水,只能解渴;还有一种则是给观众提供毒药。”游本昌表示,这位领导的话对他的影响颇深,直到现在都是他决定是否接戏的标准。
在谈到扮演“济公”时所发生的台前幕后故事,游本昌表示,“济公”是自己接的第80个角色,此前他演的都是一些小角色。虽然是小角色,但每一次他都认真地演绎,不停地琢磨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力求完美演绎。正因为有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扮演‘济公’时,才得心应手,一炮而红。
游本昌的讲演娓娓道来,让观众深受感动,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前去聆听讲座的本报读者表示,游本昌的从艺经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都要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干好自己的事业,人生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