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上过私塾,识点字。但父母这辈人因兄弟姐妹众多,加上生活贫困,因而大部分人都不识字。正如许多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我家也没有见诸明文的家规家训,只有父母长辈言传下的各种规矩、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示范。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从小树立良好的品格。
一是礼貌待人。还记得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字是“辈”,那是爷爷教我的。他还跟我解释:“‘辈’就是辈份的辈,比如爷爷、父母、叔叔是你的长辈,你是我们的晚辈。做晚辈的要懂礼数,平时要尊敬长辈”。而父母也经常教育我们,路上看到长辈要打招呼,客人来访要问好;出门到哪去要与父母说一声;别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插话;得到别人帮助,要表示感谢等等。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喊人不蚀本,只要舌头打个滚”,而这句话现在也成为我教育孩子的“经典”。
二是注重节俭。我的祖辈都是农民,他们经历过各种磨难和困苦,因而生活非常节俭。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他们都忍饥挨饿过,因而节俭的精神在爱惜粮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到吃饭时,饭粒掉到桌上,父母都会捡起来吃掉。对于我们姐弟掉到桌上的饭粒,同样要求我们必须捡食,而且吃完之后,碗里不许留一粒剩饭。奶奶总是吓唬我们说“糟蹋粮食会响雷打头的”,以至于我小时候听到打雷就心里发怵。而父母更多的是讲他们小时候忍饥挨饿的故事,以此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如今,我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却仍然保持着不浪费的习惯。有时看着满桌子的空碗盘,妻子也会笑说,我们家是“光盘”行动的忠实执行者。
三是助人为乐。小的时候,许多农户的生活都不富裕,物资也较为贫乏,有些人家的农用工具都不齐全,往往需要借用。有舍不得出借的,便找借口拒绝,而父母却从不吝啬,有求必应。那时也常见到年老的乞丐,手里拿着碗,肩上背着粮袋子,挨家挨户讨米要饭。有些人家远远的看到乞丐来了,就把门关上。我父母却从不这样做,总是抓把米放入乞丐的粮袋子;如果正在吃饭时,还会盛碗饭夹些菜给他们。父母常说,人家乞丐那么大岁数了,很可怜,如果生活过得好好的,也不会出来讨饭,所以能帮的要帮帮人家,人要多做好事,为子孙后代积德。
有一次,我正在三叔家与堂弟玩,这时来了一个乞丐。我便悄悄对堂弟说,你抓把米跟稻混起来放他袋子里。结果乞丐发现了,便嘟囔了起来,正在厨房里忙碌的爷爷听到了,便出来问乞丐怎么回事。当得知堂弟抓了把米和稻给乞丐后,一向和蔼慈祥的爷爷勃然大怒,抡起手上的湿毛巾劈头盖脸的抽向堂弟,打得堂弟连连求饶认错,我在旁边也吓得大气不敢出。最后,爷爷郑重地向乞丐道歉并重新给了他一升米才算完结。这件事对我们的教训十分深刻,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聚在一起时,堂弟还常提起这件事,并开玩笑说:“都说作孽有报应的,我刚做完坏事,就遭到一顿打,这就叫现世报。”
四是诚实守信。小时候,父母常说:“从小定八十”“桑树条子从小育”“人有三种,一种人自成人,一种人打骂成人,还有一种人打骂不成人。不管将来你们有没有出息,一定要先成人”。关于成“人”,我觉得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要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一旦失信于人,就很难再次取得别人的信任。还有一个是做人要诚实本分。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跟别人比,也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平平安安的就好。现在我已工作多年,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他们都会反复关照两句:工作要好好干;不能贪污,不能收人家的东西。
父母长辈对我们的规矩、要求还有许多。现在,我也经常将他们教给我的这些规矩和要求对我的孩子们讲。有时我也想,家风究竟是什么?我想除了那些见诸文字的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外,许许多多普通家庭就是这些规矩和要求吧。这些规矩和要求犹如春雨,通过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润物无声般地融入我们的心灵,并薪火相传。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却仍然熠熠生辉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支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