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大战役为高邮军民抗日史写下精彩之笔
  □   管玮玮

  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终于在1944年初迎来了抗战反攻的大好形势。在中央相关指示精神的要求下,苏中地区新四军在高邮人民的全力配合之下,先后与日伪军进行了几十次大小战役,其中尤以三垛河伏击战和高邮战役堪称经典,这两大战役运用战术之灵活、歼灭日伪军之多、影响范围之大也为苏中军民抗击日寇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垛河伏击战:为夺取苏中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1945年4月,日军为了阻止苏中军民的战略反攻,命令盘踞在宝应县城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第二团马佑铭部,调往兴化南面的周庄驻防,妄想进一步封锁、分割和‘蚕食’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十八旅旅长刘飞得知该情报后,在苏中军区司令部的首肯下,决定在敌调防途中将其歼灭,于是一场军民同心的抗日大战就此打响……”日前,长期从事中国党史教学研究的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市科学发展观研究会副会长居毅生在向记者介绍三垛河伏击战形成的背景时说道。

  据介绍,为了确保战斗取得完全胜利,刘飞在事先对三垛东西道路、河道、村庄等地作了细致调查后,经过反复推敲研究,决定将伏击地点选在三垛镇以东、北澄子河边新庄到野徐庄一线约3.5公里、犹如口袋一样的狭长地带。4月27日拂晓,接受任务的新四军江都独立团等按计划秘密开进阵地,在“口袋阵”四周进行埋伏,只等日军“入阵”。

  曾在江都独立团担任侦察兵、参加三垛河伏击战的90多岁抗战老战士马金贵在回忆那段历史时,仍记忆犹新。他说:“ 由于日伪主观上对我军战斗力的轻视,再加上当地民众的全力配合,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使当时的情势发展一切都如前期所预料的那般。28日下午3点多钟,三垛河上果然出现了载着特务、日伪军和日军的汽艇与民船。就在他们全部进入‘口袋阵’后,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埋伏在三垛河南北两岸的指战员们发起攻击。此时,毫无防备的敌人慌忙抵抗,但已于事无补。

  与此同时,公路上的日伪军也遭受到了我军的猛烈攻击,他们一个个犹如丧家之犬一般趴在公路上滚来滚去。“战斗中,有部分仍不死心的日军想做垂死挣扎,他们脱掉上衣,握着明晃晃的刺刀,吼叫着向我军战士反扑而来,而我军勇士们却毫无惧色,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随着战斗的持续,日军死伤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尸体就漂浮在河道上。”曾参加过三垛河伏击战、与鬼子当面拼过刺刀的91岁抗战老兵黄宇森这样描述当时的战斗场景。

  经过3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场激烈而又漂亮的三垛河伏击战以我军胜利而结束。据相关数据统计,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800多人,俘日军7人、伪军958人。“三垛河伏击战是苏中一分区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是苏中地区继车桥战役后的又一大捷,为夺取苏中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居毅生这样评价道。

  高邮战役:中国军民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

  2014年12月26日,位于高邮城区熙和巷70号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如期建成,这座集战前形势、运筹帷幄、战役过程、受降仪式、制胜法宝、战役意义等六个展厅为一体的展馆,通过照片、实物、油画、场景、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再现了当年发生在苏中大地上那段令人震撼的高邮战役的场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4个月后,华中地区大部分被收复,但是盘踞在高邮城的日寇却拒不投降,对新四军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

  为了震慑敌人,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决、彻底、干净地消除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的命令,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在经上级同意后,决定发起高邮战役。“此次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收复邵伯,扫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围困高邮城;第二阶段,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居毅生说。

  接到命令后,我军相关参战部队分别在“两淮”地区做好战前准备,华中各地也积极开展支前动员。“那时,高邮各地民众抗日的热情很高,不仅给新四军腾房让铺、烧茶送水、将许多大桌子和棉被拿出来给部队作攻城防身的‘土坦克’用,而且主动帮助部队安排生活,提供物资,运送弹药,组织担架队、救护队……”已是耄耋之年、曾在高邮战役中组织民运工作的陆万俊回忆说,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部队指战员的斗志得到极大鼓舞,纷纷摩拳擦掌,整装待发。

  1945年12月19日晚,按照原先计划安排,高邮城外围的战斗首先打响。接受任务的相关参战部队在日军坚强的防御工事下,利用巧妙的战略战术,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艰苦作战,先后扫清了城外围的数个日伪据点,取得了高邮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此后,为了尽快拿下高邮城,减少战争伤亡,我军一边做好最后攻城的准备,一边对城内的守敌展开了政治攻势。“我们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风筝散传单’的方式,即用厚厚的牛皮纸糊成瓦式大风筝,在上面绑着一包包传单。每包传单旁边点着线香,烧断捆传单的绳子后,传单就像雪花飞舞般飘进高邮城的每一个角落。”曾在高邮战役中放过风筝的新四军老战士葛华说,当城内的敌人看到那些写有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内容、我军优待俘虏政策以及各种宣传口号的传单后,顿时士气大落,甚至还有人趁出城之机向我军投降。

  看到政治攻势发挥了作用,25日夜,总指挥部下达了总攻的命令。炮兵首先对东门内的日寇司令部实行集团射击,牵制敌军主力于东门,以利于我军主攻方向作战。与此同时,第八纵队的第64团、72团从城西北方向,66团、70团从城东方向,68团从城南出敌不意地向高邮城发起猛烈攻击。在我军强大炮火支持下,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开阔地,横跨护城河,架起云梯攻上城墙,突破城防工事,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慢慢地,新四军包围圈越缩越小,日伪军眼看大势已去,不得不逐渐停止抵抗。当日深夜11时,日军在“洪部”举行了驻高邮日军投降仪式。26日凌晨一点多钟,沦陷6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布解放。

  “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邮战役也是中国军民对日作战的最后一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高邮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居毅生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文游台
   第08版:特别报道
高邮王氏家风代代传
两大战役为高邮军民抗日史写下精彩之笔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3两大战役为高邮军民抗日史写下精彩之笔 2016-07-12 2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