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烽火燃烧的岁月里,高邮从有共产党员来邮开展工作,到中共临泽支部、中共三垛特别支部建立,再到中共高邮县委员会成立,革命火种点亮秦邮大地,并逐渐呈燎原之势。高邮党组织在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发展、壮大。
高邮最早的党组织:活动于高邮五区郑家渡、夏集一带
“1927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派颜孟平到高邮开展工作,建立了一个支部。”市委党史办、市志办主任刘春龙介绍说,这个支部虽然名称及负责人不详,却是高邮最早的党组织。“这个支部主要活动于高邮五区郑家渡、夏集一带(现属宝应县),做渔民工作。”刘春龙告诉记者。
据《中国共产党高邮历史》(第一卷)记载,1928年11月,经扬州特委批准,分别建立了中共临泽支部和中共三垛特别支部,郑洪任中共临泽支部书记,姚建忠任中共三垛特别支部书记。
三垛、临泽等党支部建立后,党员人数逐步增加,1928年11月,高邮已有党员60多人。1929年2月,全县党员已发展到100多人。在党组织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统一对全县各级党组织的领导,经中共扬州特委批准,于1929年春成立了中共高邮县委员会,郑洪任县委书记,郑洪、夏凤山、郑友山任县委常委。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界首乡师支部:在进步师生中播下革命火种
日前,记者来到界首中学看到,学校的东南角有一座春秋亭,在亭子正东方向有一座中共界首乡师支部纪念碑,这座石碑是中共界首乡师支部的重要印记。
据《界首史话》记载,界首乡师是我国最早的乡村师范学校之一,也是江苏省乡村师范学校中办得较为出色的一所学校。1924年,从东南大学毕业的黄质夫,被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聘请担任界首分校(后改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主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界首乡师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我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刘春龙介绍说,1927年秋天,海州师范的共产党员王士林来到界首第三小学任教,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宣传革命道理。在此前后,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姚舜生也来到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主事(校长)。他通过学校周会讲形势、讲政治,引导青年学生走向革命的道路。姚舜生的学生秦达真(中共湖南省南县县委委员)同时来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任图书管理员,他购进《论唯物主义》《共产党宣言》《拓荒者》等多种进步书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蒙。随后共产党员萧长迈和傅国柱又相继来界首乡师任教……
1929年4月至5月,经中共高邮县委员会批准,界首乡师党支部秘密建立,夏礼传任支部书记。当时,学生自办油印小报《奋斗》,半个月左右出一期,每期都有宣传革命的评论、讽刺时局的小品、纵谈理想的散文、抒发激情的诗歌等内容,大大活跃了学校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中共高邮县委员会:在艰难中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据《中国共产党高邮历史》(第一卷)记载,经中共扬州特委批准,1929年春成立了中共高邮县委员会。由于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也由于反动力量占据优势,新生的党组织缺乏斗争经验,党的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到1930年4月,高邮县委处于瘫痪状态,县以下各级党组织遂相继停止了活动。
在中共高邮县委员会逐步停止活动期间,有一批共产党员陆续从外地聚集到高邮。1931年4月,上海大夏大学学生、共产党员王为雄(徐平羽)回到家乡高邮开展党的活动。“王为雄的父亲是清末秀才,辛亥革命时期为高邮‘和平光复’的主要骨干之一,三个叔父都是高邮城的殷实富户。他到高邮后,以王家大少爷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刘春龙介绍说,王为雄先后联络了夏普天、钱薇阁、华士林、丁祝平、彭寿昌等人,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活动范围从高邮城扩大到菱塘桥、界首镇等地区。后来,还重新筹组了中共高邮县委员会,王为雄任县委书记。
然而,中共高邮县委员会重建不久后再次遭到了严重破坏。到1933年底,全县各级党组织均遭破坏,革命处于低潮。尽管如此,党撒下的革命火种在人民群众中从未熄灭。1939年9月后,先后建立了中共高邮县湖东工作委员会、中共高邮县临泽工作委员会、中共高宝工作委员会、中共高邮县工作委员会等党组织,在高邮城乡开展工作,秘密发展党员。
1942年7月,经中共苏中一地委批准,撤销中共高邮县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共高邮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