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21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日前后,媒体都会刊载诸多名人读书的趣闻逸事,各部门也会组织一些文学沙龙和读书交流活动等。然而,读书日过后,有些人的读书意识开始淡化。这实在是不可取。
据报载:“欧美国家人均每年阅读量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我国较多的说法也只有6本。”从这些数据来看,国人阅读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令人堪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大抵是离不开书的,一本好书,便是一座美丽的精神驿站,让你的心灵得到洗涤。打开书,有淡淡的墨香、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书中,你可以置身清静的世外桃源;合上书,有萦绕于心际的回味、未了情节的遐想和心中慢慢的体会。
每一本好书,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印记。它会感染人的灵魂,塑造人的性格,继而改变人的命运。那树立君子风范的《论语》,那注重教化学习的《礼记》,那哲学思辨文才斐然的《庄子》,那“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中华民族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为人类贡献出了如此璀璨的文化宝藏。这些财富和宝藏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是我们孜孜以求、取之不竭的财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今天,只要坚持读书,人在无形中精神会渐变丰满,心境恍若明镜。其心智会更加成熟,逢曲折不矢志,遇波澜不惊慌,招风雨不飘摇,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能正确看待荣辱得失,牢牢把握人生的方向盘。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阅读上我们不妨学习犹太人,犹太人爱读书是全世界出了名的,这个民族出现了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样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培养出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如此丰硕成果,令世人称颂。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果一味地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春去秋来老将至”,到头来落得两手空空的下场。比比先贤,那些“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掌故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再说,我们现在的生存条件比先贤不知好了多少倍了。
当年苏轼的好友黄山谷曾坦言,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再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品味这“人类的营养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