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筹划,落实规章
自2010年起,南海中学启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逐步构建起“组织健全、层级联动、制度规范、考核完善”的保障体系。
1.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到人
学校成立了高效课堂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教科室牵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担纲。
2.建立机制,强化督查反馈
一是建立层级化的责任机制,定期汇报高效课堂的建设情况;二是建立常态化的抽查机制,教务处安排专人跟踪随机抽查;三是建立立体化的管控机制,定期对全校高效课堂建设进行汇总和反馈。
3.健全制度,规范教师行为
围绕高效课堂目标,教务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扎实组织检查和考核。如《高效课堂评价细则》、《校本教研实施细则》、《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学生作业检查制度》等。
4.坚持考评,激发参与热情
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学校狠抓落实,将制度、规范的执行与考评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挂钩。
二、名师引领,点面结合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南海中学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科联动”的推进策略。
1.强化学习,更新课堂理念
学校多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知识,邀请中央教科所、扬州市教科所的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派出多个学习小组,分赴洋思、东庐、竹山、杜郎口、永威等课改先进校取经,把握高效课堂的要义,解决实践中难题。
2.挖掘资源,名师引领示范
学校组织所有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各级各类优秀课大赛获奖者上好观摩课、教研组打造精品课,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高效课堂模式。16名老师获扬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7名教师获高邮市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
3.创新形式,着力校本研修
学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文化建设。每学期组织教师沙龙,就“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我身边的高效课堂”等话题进行探讨,形成对高效课堂的共识。
4.实施验收,促进全面提升
南海中学分批次组织过关验收,特别是2015年11月,市教研室对该校进行了高效课堂阶段性成果验收,成绩喜人,优良率100%,其中优秀率高达60%。
三、探索模式,创新实践
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和实验,高效课堂建设已在该校生根、开花并喜结硕果。
1.“教学模式”,彰显核心素养
南海中学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探索和构建了适合各学科特点的校本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五导五学”、数学学科“四五五”、英语学科“五标五学”、理化生学科“335本真课堂”等模式,更加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其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小组争星”,提升学习品质
课堂上“同伴”的互助和竞争能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该校以“小组争星”为抓手,建立高效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机制。对学习小组进行“均衡组建——响亮命名——科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3.“两案合一”,优化课堂质态
学校以导学案为载体,实现了教案和学案的整合,体现了“目标导引、预学导疑、问题导学、检测导评”等四个方面的功能,使“教”更符合学情,“学”更有方向和目标,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高效课堂的价值,在于学校和师生的共同成长。近年来,该校胡鹤老师荣获江苏省思品优秀课一等奖;宰月明校长和陈惟平、陆业春等一大批老师,先后多人次获扬州市、高邮市优秀课或教科研能力大比武一等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攀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精致的教学管理得到市局领导的高度赞扬;2013年10月,作为扬州市精致管理现场会初中分会场,该校精致课堂管理的做法,得到扬州市教育局的高度认可。学校多次在扬州、高邮做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充分发挥了窗口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