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影《老炮儿》,似乎争议颇多,负面评价大概是有人说这是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男性的集体自淫,是小男权主义思想的泛滥云云。诚然,从女权意识出发作此批评不无道理,可我总觉得大可不必上升到如此严肃的高度,姑且观之而不求甚解,岂不更妙?非要做一番评断的话,我的理解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希望去实现的某种情结,对塑造六爷的人来说,他大概是在怀念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圈子的生存方式罢了。
六爷是老北京,往那儿一站,手一背,嘴一张,活脱儿一张老北京文化的活名片。惭愧得很,我却并不是老高邮。准确地说,是少年时候才“移民”进的城,老高邮城的一切,对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待在这儿。我是不着急的,一辈子的时间足够我将它认识个够了。
扎根在高邮,在这座“慵懒”的城市老去,这想法于我来说便是理想情结的实现。外出求学、工作的这几年,兜兜转转,溜达了一圈,我还是回来了,因为想回来。但,更多的人呢?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憧憬,更多的学子们像土鸡似地一茬接一茬地飞离高邮,飞离故乡。再后来的他们,俨然已经成了节假日才能飞回的候鸟了。
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离开高邮,去大城市充分施展拳脚,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本来就无可厚非。偏偏我对在南京的生活并不走心,尽管待了五年,却并不曾让我与这座城市的亲切感更近一步,我总觉得它的脚步匆匆,好像总在不停地赶路,它早已不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样婀娜娉婷的姑娘了,而更像是装了高速马达的机器一般,昼夜不息地维持着偌大城市的正常运行。它简直没有一丁点人的慵懒的气息,我不想活成机器,便越发想要逃离。
只有在踏上高邮这片土地时,我才感受到我是真切存在的,当生活的气息沁透我的心脾,我才得以闲下心来细细地品味生活。
高邮城不大,不妨骑着车“信马由缰”,就这么瞎逛,从古街到运河再到高邮湖,一路骑过去,风景画里该有的一切便都有了。你大可以随时停了车,就着随处可见的安静稍作休息——看看书吧抑或对着湛湛蓝天作一些有趣的思考。
我相信每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照这么看,高邮大抵是一个十足的懒汉,并且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懒汉。在高邮,那是一种近乎慵懒的生活节奏,极少有人会把工作当作生活的重心,因为更多的时间要用来享受生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可那又何妨呢?难道一定要大有作为才算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吗?偏安一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同样是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记得《李斯列传》里提到,李斯在临刑之际,黯然地对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可见幸福被彻悟时,总是太晚而不堪温习了!
脚下不累、内心满足、时间充裕、思考不止,我只愿在这样“慵懒”的时光里老去,这便是我对生活的全部追求了。
人生的追求各各不同,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方式的生活,同样都可以精彩。重要的是,朋友,别因为走得太久而忘记为什么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