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游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级版民工于忠
  □王树兴 

  过了元旦,从“高邮人在首都”“情系高邮”这几个老乡微信群里便看到回家、回高邮的密集话题。在外打拼一年的北漂们、游子们归心似箭,议行程,订车票,邀同行,约合乘。最后还要落实一句:回我们大高邮要聚一聚啊!

  这几个群里面集中了高邮在京务工人员,他们当中的一些小老板,这时候担子其实最重,一年下来,自己赚多赚少在其次,对跟着自己一道出来的老乡要有交代,中国人向往衣锦还乡,高邮人在外面“混”的,起码也要回家有一句“跟某人混得不丑!”的口碑。

  于忠到这两天在老乡群里的活跃度明显低了,不像以前每天在群里发红包玩,知道他也有几十万元工程款讨不回来的问题,我介绍高邮籍的大律师陈斌帮他。问于忠几次进展,他似乎还在为该不该找陈斌犹豫,说让人家那么大律师做这种鸡毛蒜皮的案子不好意思。陈斌律师为家乡民工讨血汗钱会丢下大案子甚至连费用都贴,我把这些情况说给于忠听,他还是不好意思去找陈斌,咂嘴来一句:“再说。”我估计,他是拉不下脸和人家去打官司。

  认识于忠是在一次老乡聚会上,三十岁刚出头的他在一帮做建筑工程装修的老板当中岁数是最小的。起初以为他是那种瓦木匠漆匠都会一点、电工水暖工业务都懂一点的小包工头,是寄生几个技术工人靠他们赚钱的那种人。他介绍自己有公司、有品牌,我有点将信将疑。

  于忠的经历说起来有点传奇。他15岁那年从界首乡下出来到上海打工做漆匠,做了几个月也没有结到工钱,便与几个老乡合计着到北京打工。买了车票身上只剩十五块钱,在路上忍不住饿买了八宝粥喝,到北京时身上只有五块钱。就以这五块钱他在北京开始打拼。

  于忠对人说到自己在外闯荡的经历时,不诉苦,只说自己曾经的机遇,那些擦肩而过的机会。他做工人时给好多明星大腕家搞过装修,与这些人交往还有处出交情来的。为陈道明家做室内装饰时,陈道明要带于忠去做演员,并说自己有非常认真的考虑。有王宝强成功的例子在,于忠要是改行做演艺还真是有成功的可能。他拿过一张过去的照片给我看,发福之前的他玉树临风过,脸盘子也不丑,做群众演员或者路人甲什么的角色很出众。陈道明一定是看到了他的潜质。

  于忠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将什么做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是他最初的想法,到外面见到的世面大了,就即使是做一门手艺,也知道要做最好的,做到出人头地的地步,“这叫志气。”他说。

  他要求自己要能吃苦,把每一桩事情做好,让别人满意自己才算满意。他觉得能吃苦自己才有了很多的机会。他经常对手下的工人说,机会只青睐能够吃苦的人。

  聊得多了,我便非常想去于忠的公司看看。照他名片上的地址,我直接找到他位于西红门的易乐家建筑装饰公司。

  公司在一处交通很便捷的街道上,还是门脸房,有门厅和前台。听说我来咨询室内装饰,前台工作人员马上带我到业务部,看到在那里给员工开会的于忠,我的客户角色便装不下去。笑呵呵的于忠带着我参观他公司的部门:工程部、设计部、市场部、财务部,还有主材展示厅。

  我在主材展示厅饶有兴趣地看了半天,问了一些建材价格,得知他们公司绕开一些中间环节,能够为客户提供几乎是地头价的建材直供。看到有和我家里一模一样的地砖,我放心了,以前特别怕地砖碎了配不到。

  我有些惊讶,于忠的公司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而且管理得很上路子。他说他做的装饰工程要让客户从头笑到尾,所以他公司的名称里有一个乐字。乐在价格好、质量好、服务好。我问服务怎么个好法?他介绍易乐家有严格的定期回访制度,保质期也比别的公司长。人家公司5年保质的,他们公司放到8年。我质疑,这样会不会很有压力?他说质量抓在前面就没有后面的负担。

  于忠很自信他们的工程质量。易乐家从2016年开始为客户提供“家装工程验收档案”,设计者、施工人员、材料来源都有记载。瓷砖谁贴的、水暖安装谁干的都有名有姓,他们的产品里还有铭牌,在贴瓷砖的角落或者管道上,刻印着施工员的名字。“人有名,雁有声,不得不认真!”

  家装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是很大程度上因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问题,小装修公司接下一单便四下里找技术工人,往往漆匠是熟人介绍的,木匠是和别人借的,瓦匠是路边举牌揽活的,做水电的可能连证书都没有。易乐家最多时用一两百工人,没有一个是不知底细的,有的技术工人在一起合作十多年了,绝大部分是家乡高邮人。在北京的家装市场,江苏人名气很好,上规矩,做工精细。于忠要做的是高邮人的牌子、高邮人在家装市场的好名声。

  “你要箍住一帮人,要把事情做板扎,把牌子做响,你就一定得有自己的玩意头,自己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位管理者,于忠已经深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推崇传统文化,自己感恩,教育身边的人也懂得感恩。他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在每一个工程开工、进场时,他都要交代,要感恩人家对我们的信任,要把这个工程当作自己亲戚的、家里人的;人家买房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我们要构建的是人家的爱巢,用爱心做每一个细节,以后人家住进去才能够感受我们布下的一片片温暖……

  他的一番唠叨是有作用的,客户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认真、他们的善意,也尊重他们的辛劳,给予他们意想不到的各种回报。他们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一家满意的客户有过给他们介绍7家装修的记录。客户和他们成为朋友,家里有喜事请他们去做嘉宾的多得很。

  这个下午我与他们聊了很多,知道了不少他们的故事,他们对家乡其实比我这个搞文化的宣传得更多,他们与客户、与问到他们家乡的人说到高邮,文化古城,秦少游、汪曾祺、双黄蛋、世界遗产大运河……高邮的好,他们开口就来,一套一套的,是收不住的话匣子,是他们一张亮闪闪的招牌。

  离开易乐家公司的时候,于忠的一位员工开车送我到地铁站,问到这位高邮老乡一年干下来是不是对收入满意,他回答,很满意,工资奖金全都兑现了;他夸于忠这个人不错,厚道,在这个行业像于忠这样的人不多。有意思的是,我曾经问过于忠,为什么要搞这么一家公司,他说很简单,端人家饭碗时遇到很多不厚道的老板,被克扣被坑的次数多了,有的人把气出在做的工程上,干拆烂污的事,形成一个不好的行业生态;就想自己要做一个好的老板,不想让老乡们吃亏,在外面好好地做一帮高邮人!

  地铁车厢里,我见到一位拖拉着三只大蛇皮袋拎着一只涂料桶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小伙子,毫无疑问他们是外乡人,是到城市里来做装修的民工,他们疲惫地将身子斜支在车门上,不时地为上下车的人腾出空间。我凑过去想和他们聊两句,问一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家过年,话到嘴边上咽了回去,蛇皮袋里露出他们的工具,一把黑乎乎的冲击钻手把,还有一只袋子可以看到电饭煲,再还有一只袋子里有什么呢,会有他们的衣服被子。通常的民工转场,奔赴下一个工地就是这样的。

  也许还要好多站才能够到他们的目的地,中年民工闭起眼睛打盹,小伙子拿出手机玩起游戏。

  我下车前对玩着游戏的小伙子说,“兄弟,好运气,升级噢!”

  他回了一声:“呢呶!”

  我愣住了,高邮口音,高邮话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游台
   第04版:特别报道
升级版民工于忠
学会自我安抚的小日子
午后(外一篇)
高邮报文游台03升级版民工于忠 2016-01-26 2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