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97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歌声中,91岁的郑玉怀老人在院子里抚摸着墙壁,久久不愿离去。谈起与老伴的相知相守,她捋了捋头发淡然说道:“其实也没什么,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郑玉怀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宝应县的一个富裕家庭,能识文断字,女红也是一绝。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战火已经烧到了她的家乡。后来,郑玉怀与家人来到高邮,并遇到了勤劳朴实的高邮小伙陆培生。战争阻隔不了两个年轻人相互吸引的心。结婚后,他们在城南的一间小房子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丈夫去世她才离开这处陪伴了他们70年的老屋。在这里,他们养育了6个子女,并见证了孙辈的出生。
说起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老人悄悄地抹了把眼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当时他们家有6个孩子,境况可想而知。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一口,郑玉怀天天吃野草树皮之类的东西,不久她就得了青叶病。这个病在那个年代可是要命的。后来,丈夫陆培生跪着向一些邻居借到一点白糖,这才救回了郑玉怀的命。
但是没过多久,厄运又降临了这个家庭。她的丈夫因为一些纠纷被关进了监狱,这对于一个带着6个孩子的弱女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郑玉怀娘家人纷纷劝她放弃孩子改嫁,但她坚持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原来只会绣花、写字的她拿起了镰刀、铲子等工具,并学会了许多农活。七月流火,白天郑玉怀从地里干活回家热得趴在堂屋的青砖上降温,夜里还要赶制衣物,争取多换一点口粮。丈夫陆培生从监狱回家,面对郑玉怀红肿难消的双手和憔悴的面色时,紧紧地抱住妻子泣不成声。
直到儿女们长大后陆续离开了他们,老两口才又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丈夫每天晚上都会为郑玉怀打洗脚水,并为她揉脚、敲背。郑玉怀知道丈夫爱吃鱼,常常找到渔船上给丈夫买最新鲜的鱼。几年前,丈夫患了肺癌,临终前紧紧握住郑玉怀的手,含笑离开人世。
现在,郑玉怀老人还经常回老屋看望那里的一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儿女们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特意重新翻修了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