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因其便捷、优惠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后,在消费过程中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与优惠。然而,预付式消费在给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部分商家诚信不足、相关法规缺失,引发诸多问题,预付式消费“馅饼”成陷阱。
免费体验设套 无合同难处理
市民李女士日前路过一美容院,被美容院工作人员热情地带进去为她的脸部皮肤免费排毒,谁料排毒后她就成了“黑包公”,无颜示人。这时工作人员就向李女士推荐了一套标价980元的化妆品,并承诺可以免费为其做一年美容。李女士买下了那套化妆品,使用一次后,感觉效果不行,认为钱花得太冤,就找该美容院协商退款,遭到拒绝。后经市消协调解,李女士拿回了一半购物款。
2014年6月25日,消费者孙女士在一家美容院做美容,经服务人员介绍,看中一种由植物调制的美体乳有美容美体功能,就花300元体验了一次,感觉不错。于是在没有签署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就缴纳10000元作为全年美体费用。孰料次日早晨,孙女士感觉皮肤有点过敏,随即去该美容院问个究竟。美容院称可能是蚊虫叮咬,不是美体所致。几天后,孙女士在医院开了一张皮肤过敏的证明,再次找美容院交涉,均无果而终。后经消协调解,美容院同意退款6000元。
办卡容易退钱难 口头承诺难取证
姚女士于2013年4月以1880元预付款的形式购得某健身会所双人健身年卡一张,协议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期间消费,后因姚女士爱人身体不适,急需去北京治疗,退卡不成,只好与该健身会协商将消费期限改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口头协议。2014年3月15日,姚女士夫妻两人去该健身会所消费时,被告知其消费年卡将于2014年3月31日到期,姚女士与该会所负责人协商,该负责人声称因负责人已更换,对姚女士与上任负责人的口头协议不予承认。后经市消协调解才得以妥善解决。
2014年年底,市民杨女士在一家发廊办理了一张价值500元的会员卡,2015年2月20日杨女士去该发廊消费时,发现发廊已关门,而杨女士的会员卡只消费了40元。杨女士多次打电话给该发廊老板寻问究竟,老板总以种种理由不肯露面。后经市消协调解,该发廊老板终于退还了杨女士460元尚未消费的预付款。
擦亮双眼防“陷阱” 预付消费需谨慎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多个行业盛行,在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预先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再分期分次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这种消费模式有利于企业回笼资金和锁定客户,售卡打折也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预付式消费的周期较长,涉及资金总额较大,加上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预付费用后,消费者往往陷于被动境地,无法预知商家在经营中的变故和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而,近年来,市消协有关预付式消费的投诉频频发生。
消费者协会负责人提醒,市民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消费券时要注意:购买前,尽量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好、经营状态佳的企业;购买时,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办理,切莫贪便宜购买过多,以免成为“卡奴”,承担过多风险;对于服务年限较长的预付卡更要提高警惕,注意签署并保留协议以及发票等相关证据,发生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