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提高了服务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提升了政府形象,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务服务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服务的效率和成效,以及服务工作的精准度,共享“壁垒”有待突破。
窗口之间信息并非十分畅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场监管(工商、质监)、税务办理窗口之间的信息还各自相对封闭,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比如,部分企业因工商执照已注销或吊销,但尚未办理质监、税务等证照的注销,导致企业在各部门窗口的登记状态不一致。为了方便办事企业,窗口工作人员只好将实施改革前的企业登记数据制成表格备查,然后再在不同软件中手工录入相关数据进行操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影响办事效率,而且容易造成信息采集滞后和错误。此外,由于部分企业信息不能及时交换和变换,导致少数企业在市场监管窗口办理股权转让后,向税务窗口隐瞒了企业股权变更等真实情况,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难度和漏洞。
代码识别不兼容给企业带来不便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虽在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互联实施,但这一信息共享还未完全得到银行、车管、人社等部分履行社会经济重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的认可互通。由于相关业务软件修改不及时,导致与18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不兼容(信用代码为企业的“身份证”),给企业主办事带来不便。比如,有部分已领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反映,由于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由中英文混合组成,部分银行软件系统不能识别,企业无法在银行开立账户。
以前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是按照职责各管一块,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后,对企业的警示、列入“黑名单”等相关情况尚未与并联审批系统实现有效关联,给登记准入与监管带来一定的困扰。除此以外,由于登记软件新增录入界面设计不够完善,造成市场监管窗口采集的数据暂时无法满足税务部门信息采集的需求,有些企业在取得“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后,去税务部门办理相关业务,税务部门仍需企业重新提供资料作为涉税信息补录,给企业带来涉税办理上的不便。
完善共享平台强化对接协调
信息共享“壁垒”的出现,是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突破“壁垒”?有关人士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综合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工商登记信息、税务登记信息、银行信用信息等信息的实时导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连接,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单位的业务操作技术规则。同时,与“三证合一”有关联的部门要加强对接协调,及时采取信息共享并联措施,不能“各自为阵”,要克服软件技术转换的难题,切实破除部门“壁垒”、技术“壁垒”和信息共享“壁垒”,真正实现行政服务审批的“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