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运河堤上向西看,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运河中心岛上的镇国寺。镇国寺建于唐代僖宗(874-888年)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运河佛城”之称。千年以来,这座名寺因遭受无数风雨的侵蚀,破损严重,曾经历过数次修缮与整治,方得以保存现今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近日,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为积极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我市再次对镇国寺内多处景点进行修缮,使大运河上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美丽传说 运河上诞生一座寺与塔
说起镇国寺,不得不提镇国寺塔。相关史料记载,该塔与镇国寺均为唐代所建,文物价值珍贵,所以,该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关于该塔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传,唐僖宗李儇有个弟弟,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此地岸柳成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正是理想中盖庙修行的好地方。他欣喜若狂,便奏请哥哥僖宗,僖宗也应了弟弟的请求,下旨在此处新建一座寺庙,并亲自题写寺名:镇国寺,赐给弟弟“举直禅师”的称号。从此,举直禅师便在寺内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一心讲经说佛。彼时,民间百姓们也经常在晓晨夜半之时,听到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飘荡,清越悠扬。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多年后,直到举直禅师圆寂,其弟子将其安葬在院内一角,并上报朝廷,最终在朝廷的支持之下,一座专门用以珍藏举直禅师舍利和经卷的佛塔终于建成,这就是镇国寺塔。
历经波折 古寺与塔得以较好保留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镇国寺塔刚建成时共有九层,塔高八丈多,围长十丈多,远看十分雄伟壮丽。
然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不知何故,镇国寺及镇国寺塔发生大火,镇国寺被烧成一片瓦砾,镇国寺塔内的楼梯楼板也全被焚毁,塔内空空如也。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该塔顶部因龙卷风被折断三层,只剩下六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虑到佛家所立的规矩——佛塔层数一般为奇数的规定,即着人对塔顶进行了增修,使原有六层的宝塔变为七层。由于是在原先六层之上加的,其围长要按原先的比例来处理,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镇国寺塔,给人以“矮矮胖胖”的感觉。
纵观现在的古塔,整个截面呈现方形,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而成,高七丈五尺。塔顶为四角攒尖式,上面直立着一个六尺高的葫芦式紫铜塔尖,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塔底层的南北两面有拱门,从第二层向上到第七层,每层都有塔门,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从第三层到第五层的塔门两旁还用青砖砌成凸出来的半圆状砖柱,层与层之间也用青砖砌成稍稍“飞”出来的叠檐。因这样的造型给人一种典雅、庄重、古朴、浑厚的美感,且基本保留了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600多座古塔中,十分罕见,故著名古建专家陈从周先生将其誉为“南方大雁塔”。
1956年,京杭大运河全线疏浚拓宽,拉弯裁直,镇国寺塔恰处在运河航道被拓宽范围之内,面对古塔是去是留这个难题,有关部门经过反复认真研究,最终报请中央审批。周恩来总理收到此文件,非常重视,特批“让道保塔”四字。于是,负责拓宽运河的部门便不惜耗费重金,在大运河中留了一块近40亩大的河心小岛,让这座千年古塔得以耸立在河心岛之上。
古寺与塔交相辉映名声远播
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镇国寺及镇国寺塔的修复与保护工作。从2005年起,我市先后分几期重建镇国寺,不仅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僧寮房、文殊殿、普贤殿、普渡桥、露天观音像等,还完成了镇国寺作为庙宇和旅游景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从2006年开始,我市对镇国寺塔进行了数次精心修缮。
如今,随着镇国寺景区的建设和镇国寺塔的修缮完工,使得古“塔”与古“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大运河上独一无二的著名旅游景点。每逢节假日,普渡桥上便人来人往,寺内殿前香烟缭绕,每逢观音生日,观音像前香客云集,游人如织。不仅高邮城乡的老百姓和善男信女有了一个游览观光和烧香许愿的好去处,就连省内外的诸山长老和居士也闻讯结伴而来,一睹“运河佛城”和“南方大雁塔”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