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到过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病人,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想吃“鱼冻子”,结果不得而抱憾而死;另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在数九寒冷的冬天想吃西瓜,同样是空想而已。这些病人不是在为难人吗?这些病人的奇思怪想,健康人则斥之为“病四两”,为什么叫“病四两”?不好解释,也许是“病思量”的讹传,人生病了,就会思量(瞎想),不管它,本文写反季蔬菜的事儿,只拿它来作为引子。
终归一句话,夏天想吃“鱼冻子”和冬天想吃西瓜,均属于反季节的事儿,病人的那些胡思乱想或许触发了一些有心人的敏感神经,受到启发,从而将不可能的事终于变为可能的事,于是,反季节大棚蔬菜便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了。
蔬菜一反季,餐桌上的内容就丰富了。就说冬天吧,水冷草枯的,正常饮食,一日三餐,需吃的蔬菜,甚至连青菜都不能满足供应,只能吃萝卜、咸菜、茨菇之类,吃得人乏味。餐桌内容单一,平素过日子罢了,过时过节,来人客去,就犯难窘人了。现在好了,想做个什么菜,买就是了。
蔬菜一反季,人的口味就突破时令的界限,跨季度串门户了。别说有病的人口味不好,想些稀奇古怪的或是反季的东西吃,健康的正常人,看到肥紫肥紫的茄子,大红大红的番茄,嫩黄嫩黄的韭菜,顶着黄花的黄瓜……也会动心,心里想:这些东西,还是大夏天吃的,时间都过去几个月了,嘴巴子想它们了,就情不自禁地买起来,今天买韭菜,明天买瓠子,后天买豇豆……把夏天才有的东西吃个遍。冬天吃夏天的东西,或是春天吃秋天的东西,真的好新奇,因为口味在不同的季节里玩穿越,你会觉得生活得很有趣。
诚然,反季蔬菜当年作为新生事物出现时,褒扬者有之,贬损者有之。有的人怪起大棚来,意思是说,反季节蔬菜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吃了会影响人体生物钟,造成某些功能紊乱、失调。我不是医生,不知此话是不是这个理,但我以为,适当吃些反季蔬菜,调调胃口何尝不可。反季蔬菜是菜篮子工程,是餐桌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功大于过,利大于弊,是肯定的。
话说回来,有些蔬菜,你让它反季生长,它都没有这个能力,比如土豆、花生、茨菇……它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地顺应时序,踩着节气的脚印出生入死,不敢越雷池一步,它们把成长起来的果实害羞地藏于地下,因为它们果实的模样过于丑陋,用“歪瓜裂枣”来形容也不为过。硬是用人力让它们离开泥土,走向餐桌。这些块根蔬菜,如果没有冷藏设施,它们就只能在一个季节里让人类消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