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市农村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自办红白宴席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上百桌。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确保这一桌桌“大棚宴”让人吃得安全、放心?目前,我市新修订了《高邮市自办家宴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自办家宴单餐次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户主和厨师要提前3天申报;根据家宴规模,乡镇(园区)卫生监督协管站与村卫生室负责对家宴举办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核查。
“大棚宴”风生水起
近日,送桥镇李古村花山小区内很是热闹。当天该小区内有两户人家办酒席,一是婚宴,还有一家是乔迁酒宴。记者在办婚宴的现场看到,红色帆布支起的棚子内,二十张桌子分成两列依次摆开,棚子的一端搭有一个临时灶台,两位“大厨”正在忙着切肉、拼菜、过油……几个临时找来帮忙打下手的“服务员”则在拣菜、洗菜、端菜……
“去饭店吃太贵,而且也不热闹,请个厨师在家办不仅气派,还很实惠。”新郎的父亲刘先生表示,这次婚宴请的邻村吕师傅掌厨。吕师傅的手艺在周边很有名,许多人家办酒席都请他。
“每年操办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宴不下几百次。”吕师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仅婚丧嫁娶等大事需要办酒,就是孩子升学、乔迁新居等事也会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聚一聚,乐一乐。
据了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加,我市居民办宴席的种类名目也繁多了起来,孩子满月、小孩升学、老人祝寿、新房乔迁、婚丧嫁娶等,许多人家都有办酒席请客的习惯。与城区家庭大都在酒店宴宾不同,大多数农村家庭更青睐于请“大厨”在家里办“流水席”,特别是近年来简易帐篷的兴起,“大棚宴”越来越火。
“大棚宴”卫生安全隐患不可忽视
搭个棚子就开灶,系上围裙就掌勺,这是农村自办宴席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一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却潜藏着诸多安全隐患。
“大棚宴”一般邀请民间厨师来制作。“我市的民间厨师普遍存在着安全卫生意识缺乏等问题。”市卫生监督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相当一部分的民间厨师都是按照个人习惯随意操作:冷热菜不分、生熟食不分、荤素菜不分,食品制作也完全凭借个人经验。
“此外,我市民间厨师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且大部分人都未经过专业培训和体检。”该工作人员说,这些农村“大厨”不仅没有厨师资格证,而且没有健康证,无法保证烹饪出来的食品安全卫生。
食品加工条件简陋也是导致“大棚宴”卫生隐患存在的主要因素之一。自办宴席场所大都选择在室外,有的甚至将席棚搭在马路上,设施十分简陋,加工和就餐场所无防尘、防蝇、防鼠等措施,环境卫生得不到保障。加工后待用的食品及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存放,大量半成品和熟食长时间混放,极易引起食物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变质。此外,由于清洗消毒设施缺乏,大量食品加工用具、容器不进行消毒而反复使用,也极易产生细菌,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大棚宴”食品原料的进货渠道非常复杂,采购人员无索票索证意识。农村自办宴席在原料进货上大都本着节约的目的,大部分原料都是从集贸市场上购买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鸡鸭鹅等肉制品常常未经有关部门检疫。在采购卤菜等熟食时,容易忽视熟食制作时间及保质期限、保存条件,种种因素导致一些假冒伪劣食品成了农村宴席餐桌上的常客。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也是农村自办酒宴安全隐患存在的主观因素。曾经在家办过酒宴的张先生表示,农村民风朴实,吃的用的都不掺假,也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吃!
为“大棚宴”构筑安全“防火墙”
“在不少居民的意识里,自办宴席完全是个人的事,谁家想办就可以办,想办多大就办多大。但站在餐饮安全的角度,这是一件关乎群众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必须要加强安全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为加强我市城乡家庭举办宴席的管理,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重新修订了《高邮市自办家宴管理办法》。
该《办法》指出,自办家宴食品安全管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实行申报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办法》规定自办家宴单餐次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举办家宴的户主要提前3天向所在村(社区)信息员报告,承办宴席的厨师要提前3天将有关信息报告给所在地乡镇(园区)食安办。此外,根据家宴规模,乡镇(园区)卫生监督协管站与村卫生室负责对家宴举办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核查,原则上就餐人数100人以上由镇食安办和卫生监督协管员负责指导核查,100人以下由村食品安全信息员和卫生室人员负责指导核查,以保障家宴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目前,新修订的自办家宴管理办法正在送桥镇开展试点,经过实践检验后,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该负责人说,此外,为了加大对我市自办家宴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成效,我市还将定期对民间厨师进行健康体检,并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合格后发放上岗证明,以确保酒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