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兄眼中的吴登云
志向远大的“书呆子”
  家住送桥镇柳坝村的张德朝老人,今年78岁,是吴登云的义兄。张老和吴登云从小一起长大,是朋友、同学,更是亲人。

  在我眼中,吴登云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几十年如一日,是个有鸿鹄之志的“书呆子”。年幼时,吴登云性格内向,不与人多话,但与我却是无话不说。 

  1963年,24岁的吴登云从扬大毕业后响应祖国号召,满怀报国热情,驰援边疆。他在给我的信中说到,岳飞《满江红》中有一句“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到新疆,也走了一个八千里路,个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男儿立志出乡关,医不成名誓不还,还请我代为照顾父母。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有政策,所有援疆的人员可以调回原籍工作。听到这消息时,我很激动,写信问吴登云是否回来,他给我回信讲,“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他就不回来了,党和国家供他读书,如果回扬州,众多知识分子中就多他一个名字而已,而留在新疆,能更好地实现人生抱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吴登云在乌恰县出色的工作表现,上级领导要提拔他担任乌恰县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吴登云拒绝了,我又一次笑他是“书呆子”。记得那时候他工作已经很忙了,只给我拍了封六个字的电报,“无良相,有名医”。他无心从政,一心悬壶济世,立志做名医。吴登云在乌恰期间,他献血救人、割皮救人,培养柯尔克孜族医生,建立了一座园林式的乌恰医院。“白衣圣人”四字他当之无愧。 

  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登云父母过世,正逢新疆地震,乌恰医院受灾严重,他分身乏术,只能将父母的后事委托于我,在给我的信中,他说道,先有国后有家,自古忠孝不能双全。早年,他母亲因膝下无女,就收我老伴做了干女儿,所以,吴登云父母丧事以及后来子女结婚等事情都是由我一手操办的。对于他这样的“书呆子”,有时候我真是又气又不忍。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看到大漠深处这座园林式的乌恰医院,惊讶不已,在听完吴登云的事迹后更是被这位老乡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责成中组部、中宣部、新疆自治区等大力宣传吴登云的感人事迹。后来,李岚清同志的“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对这位“书呆子”医生的最高褒奖。 

  进入新世纪后,吴登云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故乡,为父母扫墓,老家的数千人自发上街迎接这位家乡的骄傲,但吴登云却静静地坐在车里,那时我坐在他身边提醒他,应该摇下窗户和家乡父老打打招呼,他想了很久,才照做了。 

  “刚到乌恰那会儿,站在乌恰海拔最高山峰上极目远眺,这里处于五国交界,远处苏联的拖拉机正在地里耕耘,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激发了我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当晚,吴登云在与我的交流中谈到,我笑了笑,回了一句,“你就是个‘书呆子’,这么多年都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身心健康
   第07版:文游台
   第08版:专版
志向远大的“书呆子”
艰苦朴素的“死脑筋”
“外公”的朴实清廉让我骄傲
掌声 在感动中响起
学习吴登云的三种精神
亲和平静、宽厚温暖的吴登云打动了我
高邮报专版04志向远大的“书呆子” 2014-05-14 2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