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水资源问题,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影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扭转,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以“三条红线”管理为抓手,着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健全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二是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为途径,着力增强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调控自如的水系连通体系,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制订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三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抓好灌区节水改造,积极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四是以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加强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小流域建设。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加强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防治地下水污染。加强对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水生态修复。
五是以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支撑。建立健全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强化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强水生态保护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水平。
六是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保障,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水道德观念,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对水资源保护管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努力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子孙后代留下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