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元素”令观影者《受戒》倍感亲切
安静、和谐的苏北水乡,朴实纯真的村民、立于高地上的荸荠庵、河中间的小岛……伴着高邮民歌《撒趟子撩在外》优美的音乐,这部总长32分钟的微电影开始了,大部分镜头选取了富有高邮水乡特色、包含高邮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如镇国寺、南门大街、盂城驿广场、清水潭等高邮标志性建筑和景点,将一幅幅美丽、质朴的画卷展现于观众的面前。片中,和尚明海和小英子简单的对白、懵懂的爱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自由率真的美好。
这部充满“高邮元素”的微电影,受到观影者的一致好评。退休干部项惠忠对微电影《受戒》执行制片人、导演、摄像郑家华拍摄微电影颇有感慨:“这部微电影非常不错,不仅很好地展示了高邮人文风光、水乡特色,更表达了高邮民间真实的人性美”。文化人王桂堂说:“这部片子拍摄的起点很高,真实地反映了高邮的风俗人情,让人们追忆起汪曾祺先生童年在家乡求学的一些往事,折射了人性美。”师范幼儿园园长李莉笑着表示,尽管高邮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但这里的文化人对文学艺术都非常执着,文气非常重,微电影《受戒》演员、导演认真的态度让她感到非常亲切和感动,影片对地方文化宣传很有意义。她建议这部电影再多加入一些人物间的对话,语言更生活化些。
导演郑家华:《受戒》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和情结
谈到小说被搬上荧屏的经过,郑家华表示,汪老在谈到创作小说《受戒》初衷的时候有一句话打动了他,在别人都不看好这部作品时,汪老说偏要写好这部作品,最终《受戒》成了汪老的代表作。作为汪老的同乡,郑家华有感于这种艺术家的倔强,这种高邮人特有的文化品质。
汪曾祺在小说《受戒》的结尾写道:“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邮媒体人,郑家华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把家乡的美景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高邮,爱上高邮。大约两年前,他偶尔在网上接触到了微电影,于是心里萌生了一个主意,掏钱拍一部微电影,把高邮的文化底蕴、高邮的人情风貌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受戒》恰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高邮文化底蕴和人情风貌的小说,很有代表性,很适合拍成微电影。
为了将《受戒》搬上银幕,郑家华两年来一直在精心筹备,前期选景、选角色、道具、修改本子、再到2013年正式拍摄、后期制作,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拍摄微电影,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困难都要自行解决,比如道具准备不齐全,录音效果不好,最后把对白去掉,同时用背景音乐来代替。”
微电影《受戒》最大特色就是由高邮人写,在高邮拍,高邮人主演,原汁原味的高邮民歌,大量的高邮元素向人们展现了高邮的水乡特色。郑家华说,“这是我的电影处女作,它并不完美,但是却有我们这一代的梦想与情结,希望大家喜欢。”
为高邮拍微电影新老高邮人鼎力支持
郑家华说,拍摄关于高邮的微电影,得到市内外高邮人的鼎力支持。如在寻找演员的过程中,高邮籍导演陈健向他推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目前在北京演艺界的高邮籍演员周倜楷扮演明海,当时郑家华还担心周倜楷不愿意拍摄。原来,此次拍摄郑家华倾己全力,所有的设备等费用全由自己买单,演员只能象征性付点费用。郑家华试探性地询问周倜楷后,没想到周倜楷一听是拍汪曾祺写的小说,立即答应了他,因为周倜楷一直很想拍一部跟家乡有关的电影。很快,摄制组其他成员都陆续确定了下来。
在拍摄过程中,所有人员“吃”足了苦头。为了近距离拍摄明海和小英子划船的镜头,郑家华泡在水中,手举机器拍摄;为了寻找当年的真实场景,副导演董娟跑遍大半个高邮城,找到了专给和尚剃头的师傅;为了角色的需要,周倜楷等人两次被剃光头……拍摄虽辛苦,可是参与拍摄的人员却甘之如饴。郑家华一脸满足地告诉记者,他终于把梦想付诸行动,在拍摄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他说,以后在拍摄时会考虑更多。
本片艺术指导李谊老师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作为新高邮人,她对安静、安逸、安全的高邮充满好感,通过微电影《受戒》,让她对高邮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了更多的朋友。她表示,将借助自己在电视圈的资源,努力将《受戒》微电影向更高层次推荐展演。 张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