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几年,特别是2014年是菱塘回族乡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期和黄金期,省市各级出台的利好政策,外围交通搭建的高速平台,乡镇合并带来的追赶动力,产业优势转出的发展机遇,等等,都需要菱塘积极争取政策对接、放大优势效应、实现率先崛起。主要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市全委会议和加快苏中发展工作会议的新要求,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坚持“三业转型、四区联动、五镇同创”的思路,围绕“加快追赶融合,全面争先进位”主题,着力实现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精明发展和统筹发展,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开拓菱塘经济社会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努力走在全市在沿河地区率先崛起的前列。奋进目标是:一个倍增,即:到2015年底,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GDP年递增10%,全部工业产值年递增20%,开票销售年递增20%,财政收入年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一个达到,即:2016年底,人均GDP、城镇化率、信息化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绿化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省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要求;一个实现,即:通过今后几年努力,在全国民族乡镇中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菱塘回族乡将坚持“五为”,实现“五个发展”:
突出坚持“民族为牌”,着力实现“融合发展”。重点突出树好民族牌,加大向上向外争取力度,根据省市帮扶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积极主动跑省跑市,紧盯项目信息,跟踪促成到位,保证资金落实。重点突出空间布局谋划,抢抓光电科技产业园与送桥镇实行区镇合一、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园北部工业区划归菱塘和盐宁高速穿越我乡的有利时机,加快与光电科技产业园区、与高邮城区、与宁镇扬和苏锡常、与长三角核心区规划与板块的融合,增强乡域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坚持“创新为重”,着力实现“转型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力促企业提速做大、产业提质做强、产品提档做优。把培育规模企业作为重心,把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作为重点,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植后劲的重头戏,全面提升电线电缆、新能源新光源、服装轻工、机电建筑、高效农业及清真食品、特色旅游及服务业等产业的运行质态。引导扶持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与域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搞好协作配套,增资扩股,联合嫁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型转变、骨干企业向规模型转变、运行质态向效益型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把菱塘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聚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乡镇。
突出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实现“持续发展”。把优质的重大项目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坚持“引独资、抓增资、促合资”并举,加快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全民齐动、激励促动的招商新机制,更加注重招引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努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高产能、高效益、高回报的基地型、产业链项目,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来做强工业支撑、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建筑业提升、催生服务业繁荣、壮大乡域财源经济。
突出坚持“生态为先”,着力实现“精明发展”。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从精心规划入手,增强精品意识,推进精细举措,实现精明发展。坚持经济账与民生账齐抓,发展账与生态账共算,围绕工业集中区、城镇建设区、民族旅游区、高效种养区“四区联动”的思路,大力实施和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特色性民生工程及惠民实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充分保护回文化、水文化、古文化,充分挖掘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充分利用菱塘的生态资源,做活做优民族游、生态游,实施“五镇同创”,即:积极争创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绿色低碳乡镇、全国园林城镇、中华诗词之乡等,举全乡之力把我乡打造成为省、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突出坚持“党建为基”,着力实现“统筹发展”。坚持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以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激励干事创业、推进创先争优为导向,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探索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渠道,优化基层组织的设置,拓宽党建为民的平台。在党建工作的强劲引导和保障下,完善社会关爱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和衷共济氛围,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成果,发展养老事业,推崇人文关怀。统筹社会事业体系,丰富和谐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倡扬文明新风,坚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畅通民意渠道,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公共安全,推动法治、诚信、平安、和谐、幸福菱塘建设进程,推动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菱塘建设成为“人人崇文尚德、事事公平正义、家家安居乐业、处处繁荣发达”的全国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