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虬因境内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而得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得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1993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纳入江苏省首批“大遗址”之列。
龙虬位于高邮城区东北部,东邻三垛镇,南以北澄子河与卸甲镇接壤,西接高邮经济开发区,北连周山镇,总面积7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近4000公顷,下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万人。
2013年,我镇全面贯彻高邮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创新快转型、错位发展彰特色、稳中求进促和谐”总体要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财政收入6280万元,同比增长8.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7310元,同比增长14%;实现全部工业产值27.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15.3%;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3亿元,工业入库税收0.35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农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18.3%;实现建安企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年新开工亿元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民营注册资本实际到账2.1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73户,私营企业户91户,注册商标21件。
2014年,我镇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邮市委的部署要求,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改革创新快转型、特色发展快融合、争先进位快崛起”的总体要求,突出创新创优,强攻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运行质态,加强党的建设,关注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龙虬建设成“文化名镇、服装强镇、特水重镇、宜居新镇”,全面加快在沿河地区率先崛起的步伐。2014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3%;全部工业产值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5%,工业开票销售4.73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入库税收0.39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2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收入7000万元,同比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19041元,同比增长10%。
突出“项目为王”,强攻工业主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以“填平补齐”工业园区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增量”为主要抓手,以“盘活存量”为主打目标,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加强对服装行业的规范管理,严格奖惩规定,限制简单加工服装企业进入;鼓励机械行业摒弃“小而全”发展方式,杜绝“纯加工”生产模式,走“专精之路、品牌之路”;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内培外引”培植更多增长点。创新挂联服务企业方式方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正能量。克服土地要素瓶颈,积极探索“零地”招商、“飞地”招商,重视以企招商、以商引商;通过联合大中型企业、挂靠大中专院校,集聚资金和技术,实现“吸纳式”发展。
突出“生态为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放大罗氏沼虾产业特色,推广立体养殖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三荡河万亩罗虾产业园,通过2-3年努力将其打造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加强罗虾养殖“种苗、投入品、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管理,正确处理“养殖”与“生态”的矛盾,不断提升水产重镇的质态;大力推广“立华”家禽养殖模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农户”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为农民增收扩展新的空间;全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提升其加工、服务及技术革新能力。
突出“文化为魂”,提升建筑三产地位,实现特色发展。一方面加大龙虬庄遗址文化公园建设力度,借鉴常州淹城遗址的运作模式,坚持“项目化建设、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整体化推进”的总体思路,争取相关政策,拓展融资渠道,明确投资运营主体。近期启动稻作博物馆建设并挂牌中国农业博物馆分馆;对接协调全市农副产品交易向苏中农贸城集聚,力促农贸城商务大楼早日竣工使用。另一方面做好“联合”文章,鼓励支持龙海、金龙等建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建筑企业间合资合作的途径方法,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产的迅速增量、资本的快速扩张,为提升建安企业的资质等级、承接能力、规模效益提供保障。
突出“宜居为要”,打造开放大气家园,实现融合发展。以“呼应开发区、融入主城区”为出发点,以“生态、精致”为落脚点,以打造城市“后花园”“白领宜居地”为着力点,坚持差别化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修编新一轮集镇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实施“西拓南延”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横立路,拉开集镇建设框架;创新“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加大镇村环境整治力度,打造“洁、静、美、畅”的镇区生活环境。
突出“幸福为本”,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实现统筹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完善防控体系,开展专项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活动,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完善领导包案、联席会办和“一岗双责”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出台的前置条件;全面提高迅速钝化矛盾的能力,确保“去扬到省赴京”零上访;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