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举事
张士诚(1321-1367),元末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小名九四。年少有膂力,会武艺,以撑船贩盐为业。当时泰州滨海,海上有36座盐场,隶属于两淮盐运司。白驹就是东海边一个小盐场。这里住的大都是靠烧盐为生的灶户。张士诚就是灶户出身。尽管他担任盐场纲司牙侩,但仍受官役富豪的欺压。弓兵邱义和他作对,令张士诚非常气愤。他一直想聚众起义。他暗中聚集17个人,对天发誓,歃血为盟。因为手里没有武器,无法成事。原来元朝统治很严,害怕汉人造反,所以规定十户人家只许合用一把厨刀切菜,如谁私藏兵器,轻则坐牢,重则死刑。于是张士诚一伙密谋策划,演出了“十八条扁担起义”的壮举。
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的一天,夜空昏暗,路上不见行人。张士诚与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以及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18人头裹一色素巾,每人扛一根扁担,又在扁担头上绑好事先从海中捞来的带鱼。在迷茫的月色下,鳞光闪闪,远远望去,恰似一支杀气腾腾的大刀队。张士诚领着众兄弟,直奔盐场,杀死邱义和跟他作对的富豪,召集一批盐丁,起兵反元。在乘胜夺取泰州城附近一个名叫丁溪的地方时,起义队伍遭到大姓刘子仁的抵抗,张士义中箭身亡。元朝驻军得知消息后,紧紧追赶。但张士诚却超先到了泰州北门外小破桥口,等起义军全部过了桥,就纷纷拆桥。一面派人攻打泰州城,一面留一部分起义军把守小破桥以断后路。当时泰州城里有个千总,是张士诚的换帖兄弟,他得知张士诚起兵得手,现已兵临城下,就和一帮好兄弟,杀了把总,来个里应外合,张士诚得以顺利进占泰州城。至此,起义军声势大振,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万余人。
河南刘福通红巾军首举义旗,两淮张士诚起兵响应,元朝统治者十分恐慌,于是定扬州为淮南江北行省,任赵琏为参知政事,加强对江南一带的统治,并处置张士诚之乱。最初,元朝招降张士诚被拒绝。后来,又派高邮知府李齐招降成功。不久,张士诚又降而复叛,杀死赵琏,重新攻占泰州、兴化两城,并在得胜湖结营扎寨,组织战舰,训练舟师,准备从水陆两路攻打高邮城。
元顺帝调左丞契哲笃偕宗王加强高邮防备,派李齐守甓社湖(今高邮湖的一部分,在高邮城西北15公里),又派纳速剌丁收复得胜湖。元军和义军在兴化与高邮之间的三垛镇相遇。纳速剌丁集结众多船只停泊在三垛镇南的城子河上,向张士诚的船只猛烈地发射火筒、火箭。张士诚的水兵猝不及防,中火中箭者纷纷坠入水中。河面上烟雾弥漫,火光熊熊,浮尸顺水漂流,河水都被染红了。面对此番景象,张士诚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二三人一组,将小船绕在脊背上。冒着敌人的火筒、火箭向前冲,火筒、火箭失灵了,纳速剌丁愣住了,从真州、滁州调来的元军情绪急剧变化,乱作一团,有的跳入水中,有的弃船上岸,东遁西逃,伤亡惨重,纳速剌丁和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当场刺死。张士诚乘胜掩杀过去,屯兵高邮城东门外。又用了三天时间,就智取了高邮城,时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元军官兵四处奔逃,左丞契哲笃与宗王带着几个卫兵,出南门,过运河,入甓社湖狼狈逃走。等到守甓社湖的李齐带兵赶到高邮城下救援,张士诚已将四门紧闭,李齐只好望城兴叹了。
高邮称王
张士诚攻占高邮不久,元顺帝下诏书劝张士诚投降,行省长官命令李齐进城劝降,李齐刚进城,就被反绑下狱。元军的侦探得知这一消息,报告行省,行省派大军攻城,张士诚将李齐带到城头上,当众杀死。高邮城又攻不下,元军只好撤兵。过了几个月,行省又派照磨(掌核对文书的官)盛昭去高邮招降张士诚,又被杀死。元人张翥(1287-1368)曾作《高沙失守哭知府李齐公》云:“高邮自昔号铜城,一旦东门委贼兵。杀气仓皇迷野色,怨魂呜咽泣江声。广陵琼树春仍在,甓社珠光夜不明。白首故人悲赵李,临风惟有泪纵横。”诗中赵李,即指参政赵琏和知府李齐。
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都,称诚王,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王宫设在承天寺。承天寺原名承天大梵讲寺,系至元年间(1335-1340)把常大士所建。有三进大殿,佛像众多,其中有一座高7米多的铜观音,天井中有一座高7米多的铁香炉和一座可以罩得住人的大铁钟。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物,惜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毁于倭火。后曾多次重修,但规模远不及当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只剩下遗址了。
张士诚既然称王,就应当发行货币,以示正宗。高邮一带无铜矿,他下令在民间搜集铜,又毁掉铜观音像,浇铸钱币四种,通行于市。铜源困难,铸制的铜钱不多,流传至今的就更少了。1985年高邮临城段的运河拓宽,七月中旬的一天,在距承天寺不远的御码头河底发现了大量的古钱币,其中东墩乡九里村的一位村民捡到的一枚“天佑通宝”,正是张士诚铸造的,“天佑”是他称王的年号。
张士诚在高邮称王以后,元顺帝几次招降失败,恼羞成怒,遂派丞相脱脱前往镇压。在至正二十年(1352)他就率军围攻徐州,杀死义军领袖芝麻李。这一次脱脱又率军攻打张士诚。当时,脱脱元军号称百万,声势浩大,在高邮城外大败张士诚军,形势对张士诚十分不利。不料,元朝政府内部有人诬告脱脱,元顺帝颁下诏书,说他“师老财费,已逾三月”,“虚费国家之钱粮,诳诱朝廷之名爵”,以“削其兵权”论处。诏书一宣布,百万元军顿时溃散,张士诚转危为安。
苏州败亡
至正十六年四月,张士诚从高邮迁居隆平(原平江之路,今苏州),改称周王。他以阴阳术士李行素为丞相,兄弟张士德为平章,提调各郡军马;蒋辉为右丞,居内省,理庶务;潘原明为左丞,镇守吴兴;史文炳同知枢密院事,镇守松江。并设郡、州、县官。
当时,全国起义的形势大好。北方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分兵4路,横截中原。朱元璋据应天府及其附近重要城市,并占据滁州、浙东等地;张士诚据平江一带,并占据浙西等地;陈友谅据有湖广、江西大半土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出兵攻打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韩林儿,杀死刘福通。九月,自立为吴王,在平江建宫室。这时的张士诚所据郡县,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徐州,直至济宁;西有汝、颖、濠、泗;东面至海。有土地二千多里,士兵达数十万民。而朱元璋很快消灭了陈友谅,地盘越来越大,他在应天自立为吴王,由于朱、张均称吴王,为便于区别,人们称朱元璋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在朱、张之争中,张士诚很快败下阵来。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出兵浙东,攻克诸暨。张士诚的守将不战而逃。不久,嵊县也被朱元璋攻占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朱元璋与张士诚展开生死决战,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一日,终于攻破平江。平江攻下后,张士诚在通州和无锡的守将也都投降了。至此,张士诚的势力全部被消灭。
关于张士诚的确切死法,史书上说法不一。一说平江城破后,在巷战中被打败,他自尽未成,做了俘虏,被送至应天,见到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就自缢而死;有说是被弓弦勒死,有说是被用棍棒打死;但民间还有张士诚为了保存平江路(隆平)府而没有抵抗一说。苏州葑门外斜塘镇盛墩村有一座占地约九百平方米的张王坟,就是张士诚的墓地,当地人感念张士诚使苏州免遭兵燹之灾的恩德,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那天,都以祭祀地藏王菩萨为名,而行祭祀张士诚之实。时至今日,苏州民间还保留着烧“九四”香的习俗。 肖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