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日最后—役——高邮战役全揭秘
资料图片
  □项俊东 

  高邮战役是我党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创下了我军作战历史上的多项之最:全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高邮成为我军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两个县市之一;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高邮战役作战时间之短、战果之丰,在抗战史上罕见。今年12月26日是高邮战役胜利68周年纪念日,本报今日推出特稿《对日最后一役——高邮战役全揭秘》,以飨读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为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1945年11月9日召集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在重庆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提出了“用六个月时间击溃共军主力,然后分区清剿”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控制苏北、皖北,肃清山东,打通津浦线。国民党军队进入徐州后,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策动华中日伪军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皖江、豫鄂边、浙东)抗日根据地,企图与高邮一带的日伪军配合,利用敌伪据点作为进攻华中解放区的跳板,沿运河进入我根据地,并将华中地区切为两大块,再与北线国民党大军夹击华中新四军。虽然日本投降4个月了,但盘踞在高邮的日军不仅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反而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向新四军“收复失地”。

  一、战役部署

  “高邮城”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公路的交通要道,建于淳熙乙已年(1185年)的城门(东为“武宁门”,地处今天的中医院;南为 “望云门”,地处今天的南门天桥;西为“建义门”,地处原水泥厂至极乐庵处;北为“制胜门”,地处今天的北门大街菜场)一直是敌伪军驻守的重要据点。高邮城高墙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河道纵横且易守难攻,素有“运河铁锁”之称。

  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纵容敌伪,征用了24万民工,又在高邮城外筑起一道长10公里的坚固城垣,修筑了大量炮楼、碉堡,以便孤注一掷加强守备。12月初,原驻扎在扬州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团两个大队约1100余人,和刚由伪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2路军第5师14团、15团(原孙良诚第5军第42师)及特务团连同伪县保安大队、警察大队、水警队及土匪武装共5000余人,进驻高邮县城,积极谋划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解放区。日伪军自恃高邮城地形险要,又有国民党军队撑腰。因此,其态度异常骄横,对华中野战军令其立即投降的通牒不予理睬。

  鉴于当时情况,12月3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并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建议消灭“邵伯”之敌同时举行“高邮战役”(要打高邮县城必须先消灭高邮南面邵伯镇的日伪军,此战故称之为“打援攻坚战”),提出:“我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即集中野战军3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驻扬之顽25军。”(该电文查自中秘局33卷283号,由粟戎生中将提供)

  华中军区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正当华中军区进行攻打高邮城部署时,中央军委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军委给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的电报指示: “对你们的战略要求是,消灭北上顽军主力阻止顽军北上,如不能完全阻止顽军北上,亦须大量消灭顽军。望你们本此要求,根据当前情况准备一切。”同时指示:“粟裕部队,前电同意去打高邮,争取孙良诚反正打击北进之25军,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需要粟裕部队到津浦南段行动,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12月11日午时,陈毅和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其他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战部署。

  中共中央军委于12月12日复电指示:“同意真午(12月11日午时电)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望即遵照执行,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即令王(必成)、陶(勇)纵队执行津浦路作战任务,不去高邮。”(该电文查自《粟裕年谱》P135-136页)

  身处高邮前线的粟裕于12月15号才收到津浦路作战部署的电文。同时,敌情也发生了新变化:国民党军队正向徐州及津浦路徐蚌段集结重兵。占据扬州的国民党第25军在日伪军掩护下,从仙女庙出动有进犯邵伯意在进占高邮的动向,国民党第49军也有从江阴渡江北进之企图。

  “高邮之战”势在必打,迟早要打,若失战机后患无穷。想到这里粟裕下定决心,在辰时致电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告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张爱萍,详析利弊,再次建议举行“高邮战役”。

  新四军军部同意由司令员姬鹏飞率第七纵队加江都、泰州等地方武装8个团攻打邵伯,由司令员陶勇率第八纵队及军区特务团、高邮独立团及地方武装7个团攻打高邮城。将第六纵队留在淮海地区,是因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进犯,需在临城地区组织决战,新四军军部遂临时决定调六纵队入鲁参战。

  粟裕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他说:“军部已同意我们攻打高邮的作战方案,通知各参战部队,立即向预定地区推进,务必于12月19日白天完成一切战斗准备!”

  各部队受领任务后,由淮阴、淮安地区迅速南下,向预定地域集结。很快到达高邮以东至三垛一带,进行战前准备。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等亲临八纵,率营以上干部察看地形,研究敌情部署战斗,开展政治动员。

  为了保证“高邮战役”的胜利,高邮县调集了15000名民工并组织了3000名民兵和500条民船,帮助部队运送粮草150万斤。县委城工部还向部队提供了日伪军兵力分布形势图和诸多工事暗堡实时情报等。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总后勤部,帮助部队安排生活、提供物资、运送弹药、组织担架队、救护队……

  八纵司令员陶勇(原名张道庸)、副司令员彭德清带着刚整编结束的团、营干部,围绕高邮城深入调查研究、部署战斗。根据敌情、任务和地形条件,陶勇等纵队首长决定向高邮北门实施主要突击,部署第六十四团沿运河大堤攻击高邮北门西侧;第六十六团及高邮独立团攻击城东北之重要据点泰山庙;得手后向高邮城内攻击;第六十八团攻击高邮南门;第七十团攻击高邮东门;第七十二团主力担任攻城,并以一部兵力向高邮湖方向警戒;以军区特务团攻击高邮城南之车逻镇,确保全纵安全。

  二、突破土城

  12月19日晚19时整,各团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场上突进土城,对高邮外围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北面,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团长张云龙率领的六十四团,他们在突破敌人外围屏障攻占北门外后,即派出三营作前卫,兵分两路:一路由营长率八连抄小路插入城北关,攻击敌占的面粉厂;另一路由营指导员和副营长率七、九两个连,沿运河大堤直逼北关。当七连指战员逼近北关敌人碉堡时,先头排以最快的动作猛扑过去,击毙敌人哨兵,抢占了防御工事,用机枪封锁敌人营房。七连和九连后续部队绕到碉堡后侧,掷出一枚枚手榴弹,炸得敌人晕头转向。城北关营房和碉堡内伪军被迫缴械投降。与此同时,八连战士不顾寒冷卷起裤腿,涉水渡过北关河,冲过石桥突进围墙,攻占了面粉厂。接着,在北关城镇展开巷战,歼灭顽抗的残余之敌。到第二天拂晓,六十四团占领了北门外的城镇,直逼城垣。其东面有泰山庙、关帝庙、放生寺、观音庵等,大大小小庙宇十多处。日伪军凭借这些坚实的庙宇,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战斗打响后,六十六团、七十团和高邮独立团数千名指战员迅速冲破了敌人的防线,攻破了一个个庙宇。六十六团从东北方向攻击,一夜之间就从双庙、泰山庙一直打到城边的关帝庙南面。

  关帝庙前后有两座殿堂。日伪军在山门前筑有碉堡,碉堡前侧开挖了深壕,围拉了铁丝网。敌人从碉堡、庙宇内以猛烈的机枪火力封锁。突击班长黄甫其(高邮人)因熟悉地貌,他主动带领全班冲过河流,从深水沟里撬开石块,钻进污水恶臭的阴沟,向前爬行摸到关帝庙山门边敌人侧后,里应外合下攻入关帝庙。

  六十八团采用“单刀直入”的战术,派一营从正面攻击,三营从左侧沿运河堤突袭,二营从右侧的东门宝塔附近向西冲击,拦断圩外的日伪军。为扫清南城外奶奶殿之敌,二排排长顾培生率队绕道东北方向从奶奶殿背后发起攻击,不幸中弹光荣牺牲。经过一夜激战,迫使圩内的日伪军纷纷退缩到城墙角下的一幢房子里。六十八团即又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消灭了南门外的顽抗之敌 ,并俘虏了二百多日伪军。

  与此同时,六十四团从高邮西北方向实施攻击,当夜突破北郊土城后,一营沿着运河大堤向前推进。因夜间情况不明,高邮城内的敌人未敢轻出。

  天亮后,日伪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冲出北门,企图反击报复。可还没有走多远,即发现我新四军主力已攻下面粉厂,已插到了北门边的一座小庙了。日伪军惧怕后路被切断,急忙退回城内闭门固守。

  至20日中午,六十六团、六十四团迅速扫清了高邮东北外围诸据点直逼北门,六十八团也插到了南门外。当天攻克了城南最后一个据点——车逻镇。三个团并肩苦战,构成了对高邮城的严密包围。

  三:战前攻心

  截止到21日3个主力团已兵临高邮城下,除外围据点净土寺塔之敌,其他均被扫除,所有敌人已全被团团包围了。北门外十几公尺就有密集的民房,战士们乘着黑夜摸到了高大的建筑物外,他们将房屋、树干上全都写上、挂着、拉好各式各样醒目的劝降标语:

  “日本天皇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你们为谁在流血?”

  “你们的父母姐妹正等待着你们!”

  “放下武器,保证你们生命安全!”

  “天寒地冻破衣裳,你们为谁守城墙?不如出得城头来,弃暗投明求解放!”

  此时,高邮守敌已成笼中鸟、瓮中鳖,日伪只有放下手中武器,才是唯一的出路。

  8个团打援的“邵伯战斗”一结束,粟裕连夜返回高邮东北华中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听取了八纵陶勇司令员对高邮外围战斗的情况汇报。

  12月22日晨,粟司令员约见陶勇,和他一起率领营以上干部,再次察看了高邮地形,对总攻作具体部署。

  华中野战军各部队扫清高邮外围据点后,高邮城的伪军被迫龟缩城内,城楼上的警戒大都换上了日军。

  由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内部严密封锁消息不让士兵知道真相,士兵们的武士道精神还在作祟,因而日伪部队还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军决定进行武力强攻的同时,也发动政治攻势展开“攻心战”。

  在我军敌工部的指导下,加上“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等十几位同志的协助,喊话组展开了“土喇叭”敌前喊话活动。开始,城内的敌人对日本反战同盟盟员山本一三等人这些喊话根本听不进去。话筒一响,他们就打炮弹、扫机枪,还夹着谩骂声,后来枪声渐渐地稀少了,有的还抱着枪在那儿竖着耳朵细心地在听。

  “喂,日军士兵们,你们被包围了,逃不掉啦!” 

  接着,我军又播放《思乡曲》《支那之夜》等歌曲,动摇了日伪军军心,同时又触动了日本士兵思乡之情。新四军还在城外房顶张挂劝降标语,并把印制的传单用大弓箭射进城里,用迫击炮把成捆的传单打进去。新四军还用“土飞机”即两公尺宽、四公尺长厚牛皮纸糊成的瓦式大风筝,在离城一公里远的地方,由几个人拽着绳或绕在树上乘西北风飘到邮城上空。风筝上捆着一小包一小包传单,每包传单旁边点着一根线香,线香有长有短,先后烧断传单的绳子,传单就一包一包散落下去,像雪花飞舞似地飘进高邮城的每一个角落里。2天后,有两名日本士兵竟以出城修铁丝网为名,偷偷向新四军投诚。

  四、发起总攻

  12月25日晚6时,阴云密布、细雨蒙蒙,总攻(砖城)打响。

  “发起猛烈攻击!”随着粟裕一声令下,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雨夜的天空,20多名司号员一起吹响冲锋号。大炮齐鸣,炮火摧毁了城东、南、北三个门楼上大碉堡和城头工事。6时30分攻击部队首先突破南门,攻入城内进行巷战与肉搏战斗。在城西北方向,担任攻城突击队的是著名的“老虎团”第七团,他们用老百姓送来的被胎裹着方桌制成“土坦克”作掩护,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架云梯(一前一中一后由三个人抬着结扎起来的三节毛竹梯),最先爬上3丈多高城墙的是该团的三连一班。班长袁金生带领全班隐蔽地接近城墙,冒着日伪机枪的猛烈射击和钩镣枪的推刺,甚至还有的用“抛洋灰”来迷住战士们眼睛等危险勇往直前。六十四团突击班从西北角登上城垣,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战,班长张万成砍死3名日军后英勇牺牲。战士们打垮了敌人一次次的反扑,只听得枪声、格斗声、喊杀声响彻云霄......

  高邮城的东半部,原来有一座美丽的园林名叫“乐园”,乐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 (1887年),后又叫过“众乐园”“中山园”,园内楼台亭阁幽雅有致。日军1939年占领高邮后,独独看中了这个地方,在乐园四周架满铁丝网、电网。其间有一建筑,被作为“日军驻邮司令部”,人称“洪部”。该建筑位于现熙和巷70号,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元月,原先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做礼拜用的礼堂,俗称“公园礼堂”。最顶端呈圆形状,立有“老鹰”一只,坐北朝南、高7米,建筑面积545.7平方米,加上其北面三间作为日军司令部军官的马厩60多平方米,总计612.5平方米。礼堂向北约400米直对着孙家巷的平房就是日本军官的八千代(慰安所)。为了形成更有效的战斗力,敌人不断收缩兵力向“洪部”集中。

  突击连一连在战前就找到一位在高邮城拉人力车的向导,带着突击三班穿街过巷,东一弯西一拐,径直向日军司令部前行。 (下转四版)

  (上接三版)经过激烈的巷战,我六十八团第一营遭到敌人子母雕堡群火力封锁。一连战士戴文祥机智地迂回敌人侧后,利用死角猛射,连续打下7个地堡,共缴获枪支18支。八纵突击部队接近“洪部”时,日军已乱成一团,有的只是木然地望着新四军官兵向前冲击。日、伪军见大势已去,无心再战了。经过一阵激烈的枪战,“洪部”周围的枪声渐渐稀疏了。在八纵强大的军事、火力攻势下,日军岩崎学大佐见败局已定,即令传令官传令日军军官及士兵,摇起白旗放下武器。 

  我军于26号凌晨1时30分全歼守城的日伪军,伪县长张冠球携家眷于当夜破城后逃往扬州。最终,日伪军终于宣布缴械投降。这一天夜里,老县衙大门口第一次换挂上了“高邮县人民政府”的新牌子。随后成立了“珠湖区”,副县长林倚石兼区长。 

  五:“洪部”受降 

  粟裕指示:受降仪式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主持(建国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仪式开始,一名日军军官出列,向日军司令官岩崎学大佐行军礼后,说了几句报告词之类的话,双手把一叠日军花名册、军械、军需登记册呈交给岩崎学,后退一边。岩崎学向韩念龙行一军礼,而其他军官行的是注目礼。然后便将这些花名册、登记册又双手毕恭毕敬地呈交给韩念龙后也退站在一边。韩念龙接过后稍稍翻阅了一下,忙和身边的姚政委商量了片刻,即命令岩崎学指定专人陪同我军人员去广场和仓库清点交接武器和物资,另派多人随同我军一营政治教导员徐持平同志一起到集中点上去受降,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投降的日军官兵仍各回原住处待命,为了安全活动范围仅限于院内,不得外出;二是战死的日军官兵可按日本国习俗火化,骨灰收好以备带回本土;三是受伤的日军官兵,将由我方医务人员协同日军医务人员予以救冶。 

  这三条宣布完毕,简短的受降仪式即告结束(六十六团一营去受降的地方,300多个日军已排成三行站在那里等待)。而一向不愿张扬、厌恶招摇一直没有暴露身份的粟裕司令员及随从就挤在我新四军士兵中,从头到尾地观看了受降全过程,直至一声不响地微笑着悄然离开。 

  高邮城内的890多名日军全部向新四军缴械。“鬼子投降了”“鬼子投降了!”的声音到处都是。老百姓们纷纷在家门口挂出红灯笼、燃放鞭炮、拿烟拿糖、倒茶递水出来欢迎新四军,街上到处都是欢蹦乱跳的老百姓。新四军部队大部撤到城外,并严格执行城市纪律,配合地方政府有条不紊地做着接收工作。整个高邮城里丝毫没有一点儿战后的混乱现象,只有胜利的喜悦。时任新华社华中二支社、人民报社记者甄为民同志奉命调任随军记者,参与了那天的高邮受降报道。 

  12月29日,粟裕接见缴械投降的日本军官。当由陈超寰用日语向日本军官介绍粟裕司令员时,日军人员才得知受降时粟裕也在场,并且穿的还是普通士兵的军服。日本军官惊讶异常,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连连念叨:“不胜荣幸之至!” 

  日军司令官岩崎学大佐竟双手捧起一把紫光闪闪的指挥刀,高高举过头顶向粟裕深深地鞠躬,心悦诚服地说道:“谨以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六:战果及意义 

  从1939年10月2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独立混成旅侵占高邮开始,直至到“高邮战役”的胜利,终使沦陷六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布解放。“高邮城”也成为了全国最后一座解放的县城。 

  攻克高邮之战,我军以7个团俘虏和歼灭日军之众、缴获枪炮弹药军械物资之多,不仅在华中抗日战场上是空前的,在全国战场上也是少见的。高邮成为全国从日军手中收复的最后一座县城。 

  据当时初步统计:此役共歼灭山本源兵团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岩崎学大佐以下892人),歼灭孙良诚部伪第5军42师师长王和民、副师长任遒武以下伪军约4000多人(其中生俘3493人),缴获山炮1门、速射炮2门及迫击炮等大小炮种计61门、掷弹筒约30个、轻重机枪145挺及步枪等4308支、子弹数10万发、炮弹数10箱、汽车数辆、汽艇4、5艘,摩托卡1部、军马200多匹等。 

  “高邮战役”的胜利,以1:1.5的微弱优势、以伤400余、亡200多位新四军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较高的纪录,是新四军建军以来较大规模的“对日打援攻坚战”,它在日本帝国主义签署投降书以后,给了拒降的日伪军以“最有力的教训”,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我军战略战术的转变和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斗条件。战后,新四军8纵队的全体官兵受到了华中军区首长(张鼎丞、粟裕、刘先胜、钟期光)“军政双优”的嘉奖。 

  (肖维琪、刘春龙、戚维斌、李才稳、谢芳、胡鹤玲、晏学凤、秦爱萍、顾军、孙延秋、秦晓庆、赵勇、焦成钢、丁常椿、胡正元、徐燕等同志对本文也有贡献,特此鸣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高邮战役花絮
对日最后—役——高邮战役全揭秘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对日最后—役——高邮战役全揭秘 2013-12-09 2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