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你要教育他,就得了解、研究他。否则,你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笔者归纳了以下十二种常用的了解学生的方法:
一、摸底法。新接一个班,首先从学生档案中全面地了解学生入学以前的成长历史和条件。不是看一次了事,而是随着教育某个学生的需要反复地参证,达到能把他德、智、体三方面的现实表现和历史表现联系起来,直到谈起每个学生的情况,能如数家珍。
二、谈话法。我不主张无的放矢地找学生谈话,更不安排今天找谁、明天找谁来个别谈话,我总是本着“因事而找,向机而谈”。专门把学生找来谈话,学生往往因拘谨紧张,谈不出真心话。
三、观察法。班主任接触学生要做三只眼睛的观察家。学生“做什么”可能是相同的,“怎样做”可能是不同的。班主任用“肉眼”看他做什么,同时要用“心眼”推测他可能会做什么,最后“合眼”思索他为什么那样做。特别要留心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言行举止,这方面的材料最真实,教育性最大。我最相信这个了解学生的方法,我曾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如果一天不到学生中去观察点什么,这一天等于什么事也没有做。
四、练笔法。结合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观察笔记。那里边能听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对班级、学生对学校的心声,能给班主任提供各类各型鲜活的材料。这种材料,有名有姓,形象生动,我积累了一大本,很有用。
五、写我法。提倡学生依题“我写我”,这是结合教学了解学生的好方法。我们从学生自己的笔下不但能看到他们的面孔,更能把握他们的脉搏,听到他们的心声。
六、会诊法。要了解学生学习等方面的现况,广泛征求任课老师的看法很有意义。单访、座谈都行,可以集思广益,博闻广见,能加深甚至修正自己对个别学生的看法。这个方法,班主任切切不可弃置,去“单打鼓独划船”。一个班级的教育工作,需在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协作下进行的,我叫这种方法为“会诊法”。
七、家访法。家校沟通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方法多样,离校近的可以上门了解,远的也可以电话交流。它能有效地为我们班主任提供在校不能捕捉到的学生信息,同时学生在校的表现我们也能及时、详实地反馈给学生家长,这样有效地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
八、考验法。有意布置一项任务,预计会碰到几个困难,考查他战胜困难的智力与毅力。这对检验学困生的转变有特效。
九、旁征法。同甲生谈话时,往往涉及到乙生,关于乙生的情况,好的坏的,都有研究参考价值,应留下印记。
十、身教法。在“身教”活动中,静观默察学生对待班主任示范行为的反应,影响力量的强弱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实际的“身教”比空洞的说教要有说服力得多。
十一、比较法。为了甄别两个有共性学生的差别点,可安排他们干同样的一件事。比较两种不同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从不同结果中分析其不同的本质原因进而加以引导、教育。
十二、不记名表态法。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件事的基本态度,可用“不记名表态”的方法。这很像民意测验,它可以帮助班主任掌握学生集体的总的动向。
此外,了解和研究学生,还有三点是不可忽视的:
一、对学生,要留心第一次印象以后的发展变化情况。实际上,接触学生给你第一次印象最好的,不一定是后来的优等生,相反,第一次印象较坏的学生,不一定是后来的差生。
二、两类学生的反常情况,不可等闲视之:一是好学生的坏表现,一是学困生的好表现。二者都是思想的“芽”,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要对症下药,及时疏导,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工作,不要静止地孤立地去做,要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进行。按一条规律办事,即“通过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中进一步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工作逐步深入,教育效果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