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于“专业”
刚走上工作岗位,我最大的追求是使自己尽快适应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向往像自己以前的老师一样能够从容地一支粉笔纵横课堂。所以,把熟悉教材、学习教参当作自己工作的重心,抓住一切可以向老教师请教的机会,务必要保证自己能够在专业知识上面对学生不露怯。这个过程有点漫长,循环教学一到两次后,在学生面前自己的底气才渐渐高起来,也才能够在专业知识之余更多地考虑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问题。
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学习的问题使我意识到教师教学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二、善于“授业”
教学既然是教学生学习的工作,那有没有把学生教会应该是我们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认知都有固有的经验和基础作前提,所以把握学生的认知模式,并能够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我把这比喻为教师的“应激性”——生物都有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必须有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随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一成不变、每年以固有的方式教给不管学生能不能领会的内容,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而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激反应,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课后我们必须做充分的预习“作业”。
三、 勤于“作业”
学生要做的是课前的预习作业,课后的巩固作业,老师要做的是课前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作业,课中要做的是留心学生的学习反应、哪些学生哪些知识接受或巩固有问题等情况的作业,课后要做的是学生作业筛选、批改、记录及教学反思等作业。只有勤于做了这些教师“作业”,才能对班级每个学生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也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决定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预测学生下一阶段的学情,在课堂上有准确的应激能力,从而能够达成高效的当堂学习效果。
四、使学生乐于“学业”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这其中折射的是最最普通的人际交往法则,“锅不热,饼不靠”是俗话,但恰恰也是真话。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老师源源不断地提供“热情”的能量,否则,被动的学习很快就会将学习热情消耗殆尽。实践表明:教师提供的“热情”能量生发于与学生的一次平等对话,生发于你关切的一声询问,共鸣于你精辟扼要的讲解,放大于课堂对话中的一次嘉许,也许,“热情”还关乎你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也可能关乎你课堂上对他们学习结果问询的一个眼神,甚至关乎你的穿着是否有品位。总之,关乎你与孩子们的距离。距离近则学生“乐学”,距离远,则“厌学”。终身乐学,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