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伏天”防病治病好时机
  高邮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中医师 陈士平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复发加重的疾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夏治”则是选择在夏季气温最高、阳气最旺之时,趁病情有所缓解,通过适当的治疗,增强患者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疾病症状发作程度的目的。“冬病夏治”最常采用的方法是“药物穴位敷贴疗法”。临床上“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常常简称为“三伏敷贴”。“三伏敷贴”来源于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其作用和疗效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验证。本方法具有局部刺激、经络调整、药物吸收等多种治疗作用,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院针灸科2010年始开展三伏穴位敷贴治疗,选用十余味中药精心加工,取穴少而精准,远期疗效好,已经形成了具有我科特色的一套穴位敷贴方案,当年慕名而来的患者在200余人次。病种涉及呼吸、消化、风湿等多个系统疾病。其中支气管哮喘约占26%,慢性支气管炎约占38%,过敏性鼻炎约占8%,慢性咽炎约占10%,慢性寒性胃病约占5%,各种关节炎约占7%,其他约占6%。2010年12月我们对其中100例呼吸系统患者做了电话随访,其中30例未再发病,70例患者有再次发作情况,但是次数和程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体疗效显著。

  一、三伏敷贴的理论依据

  三伏敷贴是传统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春夏养阳” (强调春夏时节宜重视养护阳气)、“择时施治”(强调治疗时机的选择)、“内病外治”(强调脏腑疾病可采用外治疗法)等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明清时期天灸广为应用,《本草纲目》、《串雅外编》、《普济方》中均有中药穴位敷贴的详细记载。“三伏敷贴”即是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夏至日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日子,它标志着北半球夏天的开始,古人认为夏至日“阳气之至极,阴气之始生”。 自然界如此,人身也是如此。此时阴气萌生,就意味着阴气将一天天增强,阳气将一天天减弱。对于冬季易患病的人来说,本身为阳气虚弱,发展至冬天则会出现阴寒内盛,从而产生疾病。而在阴气伏藏之时就采取治疗措施,“抑阴扶阳”,把“冬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同时,借助伏天阳气偏盛,人身气血相对流畅,毛孔开放,此时应用温热性质的中药敷贴在人体相关穴位上,能更好地渗透、吸收,通过经络运行,使药物直达患处,从而充分发挥强壮阳气,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效,治愈或减轻了“冬病”。 

  二、贴敷的时机 

  古人认为,自然界阴气(寒凉气候)藏伏的日子就叫“伏日”,也称“伏天”。阴气藏伏,阳气(温热气候)则相对旺盛,因此,“伏天”实际上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三伏天”的确定,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庚”即天干的第7位;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人用天干纪日。),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今年三伏贴的具体时间为:头伏: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中 伏: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01日,闰中伏:2013年8月02日—2013年8月11日,末 伏: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因此,今年“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时间自7月13始至8月21日均可,每次贴敷4-6个小时(小儿皮肤娇嫩,建议贴药时间为1-2小时),5天一次,连续敷贴3年以上。 

  三、三伏敷贴的主治范围 

  通过我们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该疗法最适宜的病症以慢性反复发作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肺系疾病)为主。现将其具体主治病症概括为:

  1、慢性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咳嗽、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咽部感觉异常等表现阳虚寒甚者;

  2、小儿体虚、经常感冒咳嗽、小儿哮喘、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疳积)、遗尿、慢性泄泻等;

  3、慢性寒胃病、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

  4、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面瘫、腰肌劳损、骨性关节炎、脊柱退行性病变等表现阳虚寒甚者;

  5、其它如素体阳虚、喜暖怕凉、遇冬怕冷的人群;秋冬发作或秋冬加重的皮肤病,如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慢性荨麻疹;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 

  四、三伏敷贴中的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在环境温度适宜的房间内休息,否则影响药物固定而影响疗效。 

  2、注意饮食调养,敷贴的当天不宜进食生冷、海鲜、鱼虾或辛辣刺激的食品及冷饮,应避免受凉。 

  3、穴位敷贴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敷贴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据临床观察,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往往更好。但如果灼热刺痛明显,需缩短贴敷时间,及时取下贴敷药物。

  4、妇女妊娠期、结核病和糖尿病患者、感冒发烧、肺炎、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支气管扩张咳血、皮肤破损或瘢痕、对敷贴药物极度敏感的特殊体质患者,均不适宜敷贴治疗。

  作者简介:

  陈士平,中医师,针灸推拿康复科副主任。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曾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专门学习了冬病夏治的方法及其操作流程,尤其擅长于针灸治疗面瘫、中风、颈椎病、腰突症等疾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游台
   第04版:专版
高邮市中医医院“冬病夏治”服务月启动
“三伏天”防病治病好时机
什么是“冬病夏治”?
哪些疾病适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理论来源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
2013年三伏贴的具体时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医讯:
高邮报专版04“三伏天”防病治病好时机 2013-07-09 2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