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恙虫病及其预防控制
图为高邮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乡镇养鹅场开展禽流感外环境监测采样
    恙虫病是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群在自然环境被恙螨叮咬后发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人们在信中或久别重逢时,总喜欢写上或说上一句“别来无恙”。“无恙”意指没有疾病和灾祸。在古时候,人们非常害怕一种藏在草丛里的名为“恙”的虫子。恙虫往往寄生在老鼠等动物身上,叮咬人体,还传染一种病毒,令人非常痛苦。所以人们每当见到久别的亲友时,首先要问“无恙”否。“无恙”一词便流传了下来。 

  恙虫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可防可控可治。该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又称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南方以6~8月为流行高峰。北方地区主要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 

  人主要是被从鼠类感染了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感染发病的。鼠类是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恙螨是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草丛、灌木丛及江湖两岸等环境。在田间劳作、农村垂钓、露天野营、卧地休息、接触和使用秸杆等过程中接触鼠类或被恙螨叮咬。 

  恙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主要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当皮肤受咬后,首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以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焦痂好发于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腰、背等处,一般只有一个。由于焦痂与溃疡不痛不痒,通常匿于隐蔽处,病人和医生往往不易察觉,易造成漏诊误诊。一般症状较轻,早期选用强力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极少发生死亡。老人、孕妇、有其它慢性疾病者若延误治疗,预后相对较差。 

  秋收季节,鼠类密度较高,农民朋友在田间劳动,接触恙螨的机会较多,为了预防恙虫病的侵袭,应做好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1、消灭传染源,主要采取灭鼠,降低鼠密度等措施。

  2、清除恙螨孳生地,铲除居家周边的杂草。 

  3、做好个人防护。①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避免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②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避蚊剂。 

  4、怀疑感染及时就医。曾被恙螨叮咬或野外活动后,一旦出现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王桂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喜庆十八大
   第06版:盂城驿
   第07版:时尚新干线
   第08版:专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机关部门纷纷组织 收听收看十八大开幕盛况
全市秋粮收购进展顺利
恙虫病及其预防控制
广告
高邮报要闻02恙虫病及其预防控制 2012-11-09 2 2012年11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