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文化高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色端午》背后的故事
  □张荣权

  中央电视台四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在端午节当天播放《食色端午》的节目已有很多日子了。高邮人对节目中关于高邮的镜头仍在议论和回味。我也因为有幸在节目中被称作“当地民俗专家”而常常收到朋友同仁的电话和短信,大家都很关注电视画面中表现的高邮民俗,说得最多的当然是“黄烟子”、“一笔虎”。其实,镜头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沾了汪老的光

  央视四频道是中文国际频道,是对世界传播中国画面和声音的,故特别受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其中表现中国传统四时八节习俗的画面常常勾起海外游子的乡思和乡情。“走遍中国”栏目主要介绍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每天晚上8:30黄金时间首播,收视率极高。这次“走遍中国”栏目拍摄“食色端午”,涉及北京、高邮、嘉兴三个地方。北京有食五毒饼的习俗。浙江嘉兴的粽子全国有名,拍端午当然撇不开嘉兴。而为什么选择高邮这个县级城市呢?因为汪曾祺在散文《故乡的食物》中介绍过家乡端午的习俗。

  正是汪老对家乡端午民俗的介绍,让摄制组刘志晟编导(节目中穿藏青服装的女子)眼前一亮,其中的放“黄烟子”她是闻所未闻。餐桌“十二红”也特别,别处一般“五红”,高邮怎么来个“十二红”的?编导感兴趣,世界各地观众也肯定愿闻其详,故而就有了摄制组的高邮之行。

  当得知中央电视台要来高邮拍摄端午的信息之后,高邮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都非常重视,就安排拍摄,专门召开了原文联副主席陈其昌和我等数人参加的的座谈会。陈其昌和我都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又都是汪曾祺研究会成员,我们自然很快想起了汪曾祺文章中的介绍,并对“十二红”和“黄烟子”等做了更广泛的调查了解。拍摄过程中,栏目组要求一名当地民俗专家介绍高邮的端午习俗,本来市里定的是陈主席,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又是地道的高邮城里人,他是最可胜任的。可陈主席坚决地谦让,他以普通话一般为推托,央视的同志对陈主席并不了解,于是就有了我在央视闪光一把的幸运。其实高邮语言属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按理说除了卷舌不卷舌,鼻音和边音分不清之外,语音与普通话是比较接近的,只是高邮人说话语速特别快,而又不觉得。不着意说慢一点,外地人真的是一句听不懂。

  这次节目播出当天,陆建华(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立即从南京给我发来短信,跟我打趣说:成为省作协会员后,又成了民俗专家,进步不小哇。我说,都是沾的汪老的光。

  寻找黄烟子

  栏目组在高邮的拍摄进行得十分顺利,中午“十二红”,贴“五毒”剪纸,“挂香角子”,小孩穿虎鞋、戴虎头帽,系百索,洗艾水澡,湖荡中打粽箬,女儿回娘家避午等等。还拍了很多专题片脚本之外的镜头,最后就是放“黄烟子”成了难题。我们遍访老者,都说有这么回事。汪曾祺妹婿金家渝医师介绍,每逢端午,陶虎臣(汪曾祺短篇小说《岁寒三友》中人物)家就用一个小竹匾,装些“黄烟子”出来卖。“黄烟子”的形状、特性,汪曾祺的文章里写得很清楚: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放黄烟子和写草书的“一笔虎”当是易事,问题的难点是到什么地方弄来黄烟子。这活应是鞭炮生产厂家的技术活。过去,高邮是鞭炮生产大户,如今,出于安全考虑,高邮的鞭炮厂都已迁往湖北等地,大师傅们也都随厂而去。于是,高邮的同志就自己摸索,按汪老描绘的以单纯的雄黄灌入已燃放过的炮竹筒内,插上引燃之物,点火后,一嗤没了,并不像汪老说的“能冒好一会”。更来不及写一笔虎。以木屑、蚊香末掺进雄黄内,放烟效果又不佳。找来现代舞台演出中放的烟饼加进雄黄,点燃后冒出的却是白烟。无计可施时有人想出过放弃,央视的同志执意不肯。这个节目的最亮点就是放黄烟子,没有这一点整个节目就少了看点。后来把写一笔虎作为节目片头也正基于此。正在为难时,文广新局主要领导用电话与南京、北京的朋友联系,想让他们帮助寻找或制作,而得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种东西是危险品,找到了也不给寄。一筹莫展,第二天一大早黄平局长专程去南京,请教相关专家,用舞台上的专用燃放物经过改装,才制成了能够写出“一笔虎”的黄烟子。费了多少心思,经过多少次的努力,成功时,在场的同志都情不自禁地鼓掌庆贺。

  有一些遗憾

  这次央视来邮拍摄,“十二红”中高邮咸鸭蛋是必有的,既是时令菜,又是地方特色菜。汪曾祺在散文中通过与外地鸭蛋的比较,通过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把高邮鸭蛋的特点好处描绘得淋漓尽致。借此机会,高邮的文化人就很想大力宣传高邮鸭蛋、双黄蛋,以巩固提高高邮鸭蛋的声誉。选择景点的时候,我们安排他们参观鸭文化博物馆,参观鸭蛋腌制流程,他们也对“照蛋”这一工艺非常感兴趣。拍摄“十二红”的时候,还安排介绍高邮鸭蛋红、沙、油,鲜、细、嫩的特点,介绍“蛋白犹如凝脂玉,蛋黄恰似红太阳”的精确描绘,还拍摄了怎么识别单黄蛋、双黄蛋,并且安排了一个下午来到高邮湖边拍放鸭、喂鸭,野外捡暗生蛋等情节。镜头里,高邮湖边非常美丽,每一个镜头定格下来都是艺术像片。非常遗憾的是这些镜头最后没有表现在节目中。

  第二个遗憾是栏目组这次来高邮还有一个任务,即央视下半年将拍一个“中国百镇”的节目,要在拍端午的同时到乡镇选点。知道这个信息,我们就积极带他们看临泽、界首,并在临泽石街上拍女儿带孩子回娘家避午和到芦苇荡中打粽箬的镜头。两个乡镇拍摄用去了一天的时间,也非常遗憾的,最后没有用到画面。他们对古镇并未流露出喜色,只是说如果像南门大街就好了,其潜台词不言而喻。

  还有在“明星浴室”拍洗艾水澡,拍剪“五毒”窗花,拍“十二红”制作过程,拍裹粽子的场面,每个场景都拍了很多镜头,结果选用并不多,甚为惋惜。

  后来又想,央视的这个节目主要是表现端午的饮食习俗,你争取人家拍摄鸭似乎有点旁逸斜出。还有,多拍点高邮鸭和高邮鸭蛋毕竟是你一厢情愿的家乡情结。也许节目审查时一刀剪去也未必可知。只是编导和摄像说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会进入素材库,适当时会选用。至于高邮双黄蛋,他们会争取专门拍一个节目,以谢高邮。

  摄制组特敬业

  这次央视栏目组的同志和上次七频道来拍节目的同志一样,总给高邮人感动。

  首先,他们的工作节奏特快。早上洗漱完毕,拿个烧饼油条在车上当早饭。中午从不休息。晚上整理拍的片子,筹划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总要工作到近午夜。工作期间动作麻利,风风火火。我们高邮跟着的人总夸他们活力无限。

  第二个感觉是对质量特考究。他们总以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要求自己。为了寻找到最佳角度,登船、下水,趴到地上,踩在鸭粪上,神色自然,全不当一回事,一切服从拍摄效果。画面上只要有一点瑕疵,就坚决重拍。有时一个镜头要拍七八回。上次七频道来人拍摄“盂城驿”节目,其中要拍一段《高邮州志》中的原话,我们以为到档案局,扛个机子拍了就好。谁知选角度,架灯光,测光亮,反复摆弄书的角度,竟花费了一个半小时,那真叫不达质量不罢休。

  还有一个选择服装的事也非常能体现央视人追求质量的品质。他们要求我选一件米色或淡青色短袖,因为编导是藏青色服装,这样搭配画面才有美感。可是遍访高邮并没有这种单色短袖,今年流行条纹衫。没办法,我买了两件长袖,剪去袖子改制成短袖,才得到他们点头认可。

  拍摄过程中,有时下午五点结束一个点,我们以为他们会开心地说一声收工,谁知他们又提出再到另一个点去作点安排,真正给人只争朝夕、不知疲倦为何物的惊叹。在高邮期间,正逢是雨天,他们冒雨拍摄。栏目组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珍爱机器设备,总用大伞遮住摄像机,自己淋湿不要紧。在黄烟子制作一筹莫展时,他们也亲自动手,共同参与摸索。

  我们询问他们这样做的缘由。他们说,央视竞争很激烈。一个节目拍得稍差肯定会受批评。第二个节目再拍不好就要走人。节目好不好也不是老母猪耕田———嘟嘴拱(只会嘴功),他们看收视率,硬碰硬。在这样的机制下,谁还敢大意?

  我们常说,不论干什么事,有这种精神,有这样的毅力品德,有这种不懈追求,再难的事,也会成功。

  高邮人真好

  这是央视栏目组对高邮人的评价。这次栏目组来邮三天半时间,所到之处,总受善待。他们从心里赞美高邮,赞美高邮人。这次《食色端午》节目成功,广受好评,其中高邮的镜头又多又美,这与他们对高邮的好印象不无关系。

  确实,为了这个节目,高邮有很多人做了大量、具体、细致、麻烦的工作。

  市委宣传部张秋红部长一直关心拍摄进度和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市文广新局黄平等领导全程跟踪,凡棘手之事,都亲自出马,真正体现了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戚维定精心安排栏目组的食、住、行,周到至无懈可击。陈其昌先生做事严谨,对端午各种习俗总能给出准确说法。陈鲁高先生忙前忙后,不提条件,不求回报。秦家大院的主人秦明德到底是秦少游后裔,待人接客,皆有礼数。在他家作蹋两日,总还是不厌其烦,面带微笑,还有香烟、茶水、水果、点心招待。琵琶社区的一户,我们都说不出名字,安排在他家裹粽子,家人也是十二分地热情。蔡生老师和剪纸学生全身心协助拍摄。龚定煜老师一家,梅松顺一家,秦明德的家人、亲戚、邻居都是在镜头外静候,一有需要,立即按编导的指导动作。

  这次节目拍摄中,高邮镇的琵琶社区、临泽镇、界首镇、市沐浴协会及明星浴室都承担了相应任务。各部门皆不讲困难,以最完美的动作积极配合。乡镇分管领导、社区干部、文化站长、普通百姓,都以宣传高邮为使命听从调遣,有的因时间临时改变而做了无用功也毫无怨言……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高邮很多很多的人为了这个节目的精彩,为了故乡高邮这个名字,他们尽了自己的努力。应该感谢他们,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专版
   第06版:盂城驿
   第07版:文化高邮
   第08版:特别报道
《食色端午》背后的故事
“陆宇·中央郡”杯“情系秦邮爱在七夕”创作征文大赛活动启事
高邮报文化高邮07《食色端午》背后的故事 2012-07-20 2 2012年07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