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小学一年级,进入学习文化知识的起步阶段。人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呀,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如人呢!做父母的经常叮嘱她,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或同学,作业认真云云,爷爷奶奶对孙女激励上更有“高招”:期末(期中)考试语文考到100分,奖励100元,数学考到100分,同样奖励100元。上学期期末考试下来,语文考了100 分,数学考了98分,爷爷奶奶兑现承诺,掏出两张红票子,笑嘻嘻地给她,奶奶说:“数学少考了2分,原谅你考试粗心,下次考试考不到100分不给钱。”
或许是“金钱效应”,女儿以后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讲价钱,如大人上街办事,不让跟去,她就说给钱买糖吃。这类事情多了,我就反思,觉得用钱“喂”孩子不妥,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你越“喂”,他(她)越是不饱,越是看重钱。
既然用钱鼓励孩子不可取,用什么才更有效?最近笔者读到《孩子的情感不可轻视》的文章(见《关心下一代》2012年3月23日),受到不少启发,学前幼儿那么看重五角星,小学低年级学生也一样有情感、重荣誉,钱对孩子来说,倒真的没有什么用,增强孩子的情商,多给孩子一些荣誉倒是非常重要的。对小学低年级孩子同样可以用五角星、画图案加不同色彩等手段来激励。
最近我和女儿做了沟通,让她看淡钱,不乱花钱,否定爷爷奶奶的做法,重新制订了奖励措施,得到了她的认同。孩子还是懂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