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老兵郦正元:敌营深处的无畏“潜伏者”

  □  记者 杨晓莉  

  热播剧《潜伏》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剧情,形象展现了革命年代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机警睿智和勇敢无畏。我市也有一位现实版的“余则成”——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他以非凡勇气与过人智慧,与敌人巧妙周旋,源源不断地为革命军队输送关键物资,他便是已10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郦正元,他也是我市健在抗战老兵中最为年长的一位。

  近日,记者怀着对英雄的崇敬,走进高邮镇郦正元老人的家中。老人虽已年过百岁,但依旧精神矍铄。谈及参军往事,老人更是慷慨激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贫苦出身  革命火种燃青春

  1923年,郦正元出生于镇江丹阳陵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时局动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郦正元父母终日辛劳,却只能靠清汤寡水的稀粥果腹,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不易,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7年,日寇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席卷而来。郦正元所在的村庄,也未能幸免。“日军一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比地狱里的恶鬼还要凶残!” 回忆起那段噩梦般的经历,郦正元的声音不禁颤抖,眼眶渐渐泛红。他深深吸了口气,低沉而哀伤地说:“我亲眼看到鬼子像疯狂的野兽一样冲进村子,所到之处枪声四起、火光冲天,能抢的东西被一扫而空,许多乡亲失去生命,我家也没能幸免,不少亲人倒在了日本鬼子的枪口下。”这些惨痛记忆,深深刻在郦正元幼小的心灵,也让复仇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同村的郦双书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经常给我讲革命道理,为我的人生指引方向。”在郦双书的鼓励下,郦正元心中的革命激情愈发炽热。1939 年,年仅17岁的他正式加入游击队。后经郦双书引荐,郦正元又结识了负责敌后工作的孙定国。

  “孙定国是我的第一位领导,他是一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在敌后的艰难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不少秘密斗争方面的知识,包括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周旋,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传递情报等。”郦正元说。工作中,郦正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孙定国布置的多项秘密任务,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敌后工作者,成为了孙定国得力的“下线”。

  敌后潜伏  出生入死勇担当

  1942年10月,郦正元凭借在工作中展现出的胆大心细、忠诚可靠,以及能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特质,经孙定国推荐,  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郦正元并未立即被编入党支部,而是一直受孙定国单线领导,在丹阳陵口周边开展地下工作,负责搜集当地日寇、伪军和汉奸的活动情况。

  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每一次行动都如行走在刀尖上。郦正元回忆,1944年秋季的一天,孙定国获悉日寇一批军需物资将途经丹阳铁路,组织上下令民兵组织破坏铁轨以拖延敌方运输。当晚11点多,郦正元与100多名秘密联络的地下民兵摸黑赶到铁路边,用特制大铁钳拧开铁轨连接螺栓。彼时周围漆黑一片,众人只能摸黑行动。就在大家将8根分解的铁轨丢入附近池塘准备继续作业时,突然遭遇了敌人的先头部队,一时枪声大作。

  “子弹在我们头顶上‘嗖嗖嗖’飞过,大家只好拼命地向前跑!有同志不幸牺牲了,我也差一点被子弹击中。”郦正元说,危急时刻,他们迅速爬过池塘钻进路边树林,在老乡的帮助下侥幸脱险。事后得知,那次行动最终取得成功。

  还有一次,郦正元和战友们用手榴弹成功炸毁了日军铁路。“虽然手榴弹威力有限,但足以对敌人构成威胁。” 郦正元说,事后他还乔装成老百姓到日军活动处探听结果。在与日寇的周旋中,郦正元渐渐与他们熟悉。有一次,他半开玩笑地问对方为何来中国打仗,对方竟轻蔑地说中国人是 “东亚病夫”,他们要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为了工作,郦正元只能赔着笑脸附和,也正因这份 “熟悉”,他的工作开展得愈发顺利。

  1945年初,受党组织委派,郦正元打入陵口中山桥桥旁的大寺庙内做勤杂工,伺机套取盘踞在那里的日军情报。当时,寺庙里住着30多名日伪军。刚开始,郦正元有意识地与日本人接触,买酒、买肉送给他们,渐渐地便与他们的3个小头目混熟了,站岗的敌人也减少了对他的检查频率。

  一天傍晚,郦正元准备了3壶白酒和一些下酒菜,将3个小头目约在一起吃喝起来。没过多久,3个小头目便酩酊大醉。等3人睡着后,郦正元趁机卸下他们身上的枪,并将枪藏在事先准备的箩筐里。随后,郦正元挑着箩筐走向寺庙大门,途中两名站岗日军未做检查便直接放行。就这样,郦正元在敌人眼皮底下顺利运出了枪支,并连夜赶20多里路前往地下联络点,将枪支上交。

  抗日战争胜利后,郦正元公开了共产党员身份,褪去 了“潜伏者” 的隐蔽外衣,加入地方部队后继续投身革命。

  后勤保障  竭诚服务不畏难

  抗战胜利后,郦正元凭借敌后工作经验,受命承担部队后勤保障重任。这一岗位虽无前线作战的惊心动魄,却是部队运转的 “齿轮中枢”,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战局胜败、维系战士生命安危。

  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午后,大雨倾盆而下,郦正元与战友们押送着一批关乎前线将士生存与作战的“救命粮”艰难前行。雨水打在脸上冰冷刺骨,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唯有一个信念:务必将粮食安全送达。中途,大家发现粮食有被雨水浸湿的风险,便不约而同脱下身上的棉衣盖在粮车上。战士们单薄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无一人退缩。“前线战士正浴血奋战,这批粮食就是他们的力量源泉,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郦正元的话语坚定有力。

  为破解部队物资短缺难题,郦正元还带领战友们与当地农民并肩耕耘,在田间地头开辟出 “战地菜园”——栽菜籽、播黄豆,奏响军民同心忙生产的乐章。每到收获季节,望着沉甸甸的劳动成果,郦正元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些饱含军民情谊的作物,被及时榨成食用油,源源不断输送至前线,为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补充不可或缺的能量,成为支撑战斗的 “后勤底气”。

  为了筹集更多的粮食与物资,郦正元与战友们四处奔走、费尽心力。有一年冬天,部队遇到棉衣紧缺的困难,郦正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主动请缨,带领几人前往南通调拨棉衣。一路上大家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终将御寒衣物顺利带回部队。

  在筹集物资的路上,危险无处不在。“有一回我们正赶路,突然遇上了国民党部队,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要是被发现了,身份暴露不说,大伙儿都得陷入绝境。”郦正元说,当时他没敢多想,立即招呼战友们掉头,直到跑到安全地带,大家伙儿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

  解放战争后期,郦正元随部队转战到高邮、宝应、兴化一带。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至高邮车逻任职,此后便在此工作、生活,直至从工业总公司退休。郦正元将青春与热血悉数奉献给脚下的土地,亲眼见证了国家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

  如今的郦正元已102岁高龄,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安享幸福晚年。谈及当下生活,老人感慨万千:“那些在前线拼命打仗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能过上现在这好日子,都是他们拿命换来的。”他的话语间满是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更饱含着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无比珍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特别报道
高邮市民文明行为10条
抗战老兵郦正元:敌营深处的无畏“潜伏者”
高邮报特别报道04抗战老兵郦正元:敌营深处的无畏“潜伏者” 2025-10-27 2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