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镇党委书记 冯长征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进网格体验、进住户访情、进一线解困”的“三进”活动统一部署与工作要求,近日,我利用半天时间深入西河村网格开展“三进”工作,这次下沉虽时间有限,但内容丰富、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切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含义。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问题,不仅是一次工作的推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责任的压实。
一、深入网格,听民声、察实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在这次与西河村网格员的面对面座谈中,我认真听取了大家关于网格划分、人员配置、日常巡查、事件上报等基本运行机制的介绍,并重点了解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和痛点。网格员吴锦财同志反映的“闸门桥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事,看似是一件基础设施类“小事”,却直接关系周边群众的出行安全和生活质量,是老百姓眼中的“急难愁盼”。这类问题如若得不到及时响应和处理,极易小事拖大,影响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我深切认识到,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绝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更不能习惯于“键对键”代替“面对面”。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走进网格,与网格员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才能听得到真话、察得出实情、找得准问题。网格员作为基层“哨兵”,作用关键、责任重大,既要做到“眼明心细”、及时发现问题,也要“手脚麻利”、高效协调处置,还要“如实反馈”、确保下情上达。接下来,镇党委将进一步健全网格问题响应机制,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二、走进家庭,送温暖、解民忧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关键举措
座谈结束后,我带领工作组一行走访了西河村部分生活困难党员、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家庭。走进生活困难党员家中,我仔细查看居住环境,亲切询问老人的身体健康、经济来源、子女就业和日常生活照料等情况。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领导能来看我,我心里特别温暖。”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它既承载着群众对党组织的深厚感情,也寄托着他们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
群众的认可,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始终认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人”身上,特别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甚至不敢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更要主动发现、主动关怀、主动服务。我们要持续健全常态化走访机制,推动网格员定期上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办法,走进群众家中,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帮得到位。不仅要帮助解决眼前的生活难题,更要注重纾解心理上的困境,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下一步,镇党委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关爱活动,真正让党的政策春风化雨、温润民心,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
三、凝聚乡情,汇众智、促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长远之策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本次“三进”活动中,我还特意走访了本地在外英才胡锋和纪万金的家属,与他们的家人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在外的工作生活情况,并认真询问家里有没有需要党委政府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临泽镇今天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广大在外英才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临泽未来的振兴蓝图,更需要凝聚包括在外英才在内的全体临泽人的智慧和力量。接下来,镇党委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完善在外人才信息库,定期通报家乡发展情况,精准对接项目、技术和人才需求;积极创设有利于人才回归、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在政策扶持、创业孵化、金融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更贴心的保障,让返乡人才愿意回来、安心留下、能干出彩。我们真诚欢迎每一位在外打拼的临泽人常回家看看,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添砖加瓦,共同把我们临泽建设得更加美好。
此次“三进”活动,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方向,才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三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将团结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脚步向下、眼睛向下、重心向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持续深化网格化治理效能,努力把网格划得更实、把问题找得更准、把服务做得更优,真正用“铁脚板”踏出一张社情民意的“活地图”,用“真感情”换取人民群众的“满意票”,奋力书写一张有温度、有质感、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临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