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塘回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杨泽海
作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我始终觉得,基层工作的根在群众家里,在田间地头,不在办公室的文件里。这次跟着李克云书记一起,带队去中高考受助学生家里走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没有刻意准备的“慰问词”,却有不少掏心窝子的感动与思考。这些感受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真切切从与群众的相处里冒出来的,也让我对“怎么当好这个乡长、怎么帮到群众心坎上”有了更实在的理解。
记着群众的“小事”,才是干部的“大事”。走村入户前,我和李书记跟网格员、教育中心校的同志碰了头,翻着学生名单,听他们讲每个家庭的情况:谁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学费还没凑齐;谁家家长身体不好,没法外出打工;谁家孩子想趁暑假打零工,补贴家用。这些事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小事”,可在群众眼里,都是关乎日子过不过得顺的“大事”。我总觉得,当干部的,不能把群众的话当“耳边风”。他们愿意跟你说这些“小事”,是信你;你把这些“小事”记在心里、落到实处,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要是光听不做,下次再去,群众就不会跟你说心里话了。
少讲“放心”的空话,多做“解决”的实事。走访时,不少家长跟我聊起家里的难处:“医保报销没到账,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家里的地浇水不方便,夏天天旱,怕影响收成”。面对这些问题,我从不说“你放心,我们会处理”的空话。群众要的不是一句安慰,是能看见的结果。我当场就拨通电话,查询报销进度,让工作人员盯着进度,每周上报进展。群众的难处解决了,他们才会真的觉得党和政府靠谱。“帮扶”不是送点钱、说几句好听的就完了,得帮到点子上,帮出实效才行。
放下“领导”的架子,走进群众的心里。我始终认为,与群众相处无需端着架子。把群众当作家人对待,他们才会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态度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若是总以“领导”自居,与群众之间便会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永远无法真正贴近他们的生活。
这次走访,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让我心里很踏实。因为我知道,我们做的这些事,都是群众真正需要的;我们说的这些话,都是群众愿意听的。作为乡长,我不求干出多大的 “政绩”,只希望能多走几家农户,多记几件群众的 “小事”,多解决几个实际的难题。看着孩子们眼里有光、家长脸上有笑,我就觉得,这份工作没白干,这份责任没辜负。以后我还会常往村里跑,跟群众多聊聊,把该办的事办实,把该帮的忙帮到,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