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邮组宣 记者 孔令玲)7月24日,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三农群英汇》栏目《富民兴业“县”在行动》第四集专题报道高邮大虾转型升级之路,看高邮大虾如何破养殖困境。
作为一档聚焦三农领域奋斗者的纪实栏目,《三农群英汇》以真实笔触记录农民创业者、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坚守与创新。节目从热闹的高邮大虾交易场景开始,采访了交易市场负责人、养殖户、育苗专家等,呈现了高邮大虾产业发展的规模与活力。目前,我市有高邮大虾养殖面积8.4万亩,产业链年产值超40亿元,带动了近7万人就业。年产3万余吨鲜虾销售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加工产品销至全国各地。从早年“竹筐贱卖”的粗放模式,到如今“论只叫价”的品质飞跃,再到“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高邮大虾完成了一场全产业链的升级蜕变。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我市探索“党建+人才+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创业人才、乡土人才,打造高邮大虾全产业链,让高邮大虾成为强村富民的“得力帮手”。节目中,吴建锋和戴大喜两位“领头雁”的故事格外引人关注。三垛镇兴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建锋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利用本村1.3万亩高邮大虾养殖水域,积极探索高邮大虾生态养殖技术。成立生态养殖临时党支部,实行党员管护责任制,通过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高位池育苗、不排水赶网方式补虾”的生态养殖模式。每年每亩可减排养殖尾水1000立方米以上,每亩增收近千元,切实带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戴大喜是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全国劳动模范。从1997年至今,戴大喜与高邮大虾打了近30年的交道,从一名水产养殖的“外行人”,到高邮大虾产业的“领头雁”,戴大喜将“一只虾”作为一生事业敢闯敢试,先后领头创办合作社以及相关产业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经营格局,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据悉,今年6月,我市聚焦人才发展需求,升级出台“高邮人才新政12条”,大力支持乡土人才培育,对品牌优、产业旺、带动强的乡土人才创业“带头人”进行重点资金扶持,进一步激发乡土人才创新活力,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带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