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金洲
据高邮晏家河晏氏家谱记载,晏氏始迁祖晏丑第为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钦命都指挥官,由苏州阊门迁来高邮,已历二十二代。高邮晏姓有2200多人,其中周山镇晏河村晏姓人口较多。晏氏堂号是久敬堂,其一堂联“善交世泽,久敬家声”,其堂号缘于晏子的廉洁故事。其二堂联“东齐世泽、南宋家声”,其堂号源于江西临川晏氏家族北宋宰相晏殊及其曾孙、南宋吏部尚书晏敦复家族的直臣故事。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晏家河
根据民国《三续高邮州志》记载,民国初晏家河设立了育婴堂。晏家河晏氏族人于清乾隆时建有晏氏祠堂。1991年,根据老私塾晏文庆老先生祖辈口传和对家谱及晏氏祠堂的记忆,家谱中对高邮本支系晏氏始祖晏丑第的官职明确记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落款为俞氏夫人。
晏丑第生活年代考
根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晏家河祭祖会牌,以及民国续修的《晏氏宗谱》,高邮晏氏始迁祖为晏丑第。按照家谱世系记载,到我高祖父晏元汉(1846-1924)是第十六世,我是第二十世。参照当前国内多数姓氏家谱研究,传承300年以上的世系平均一代人,代差在26.7至31.2岁之间。经推算,晏丑第最早出生在1378年左右,最迟出生在公元1445年左右,可以确定晏丑第的生活年代为明朝洪武、永乐至宣德年间。
隆庆《高邮州志》高邮卫武职考
高邮现存最早的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知州范惟恭修《高邮州志》卷之三军政志,关于高邮卫所官职的记载,附注“卫官升调罪废不常,今唯据见任者表之……”。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五秩官表中,国朝卫官表——指挥使(正三品)职务仅载张笃忠和胡炜两家世袭祖职。
雍正《高邮州志》卷之七军政志,补充附注“隆庆旧志云卫官升调罪废不常,今唯据见任者表之,可知当时已不尽载,况鼎革后悉皆裁去,愈无可稽矣。今仍旧志存之,以备将来之考。”
明嘉靖《南畿志》都指挥考
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沂撰、闻人诠修《南畿志》64卷。《南畿志》卷之二十八(郡县志二十五 建牧,记载扬州卫、高邮卫、仪征卫皆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无定员。
明嘉靖《南畿志》卷之三总志记载武臣五人:漕运总兵官一人(并治淮安,见前),参将一人,守备都指挥三名(见戎备志)。《南畿志》卷之三志戎备记载:(漕运)把总都指挥。(备倭)总督备倭都指挥,军于金山卫,管辖地区包括扬州卫、仪征卫、高邮卫等。守备仪征兼管扬州高邮(备倭)都指挥,军于仪征,管辖地区包括扬州仪征高邮三卫等。
守备(备倭)都指挥考
1、总督备倭都司挂“钦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上下,自京师至地方都建立卫、所两级军队组织,以实现拱卫京师与守护地方的目的。在各省设置都指挥使司。《山东通志》等书记载,总督备倭都司是“行都司”。 “行”即临时和派出的意思。《明史·职官五》记载:“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相同。”以此推之,总督备倭都司同省都司一样,也设有都指挥1人、都指挥同知2人;都指挥佥事4人,品级也与省都司相同。都司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许世袭。都指挥使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不并同,常以一人担任。明代的镇戍将领一般都是差遣官,所以“总督备倭都司”的指挥官的职名之前常带有“钦差”衔,称为“钦差某某等处总督备倭”。
根据明朝规定“都指挥使”的地位,不是世袭的。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科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 因此,高邮晏氏家谱记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中的“钦命”解释“钦差”或“钦依”是真实可信的。
2、正德《金山卫志》都指挥考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王鏊序《金山卫志》六卷,卷之一边域记载:命扬州等处备倭总帅复于此驻节据守得地而兵防整严,屹于东南一雄鄣矣。
其中卷之三将校总帅题目,从永乐十六年(1418年)第一位谷祥(都指挥使)到正德十年(1515年)张奎(署都指挥佥事)共十七任。查考金山地方志记载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朝廷敕命中军都督直隶都指挥使谷祥,巡视金山卫。
第二位张注,宣德年间(1426-1435年),年份无考,都指挥佥事,福建浙江沿海卫所悉备倭。
第三位盛琦,正统七年(1442年)盛琦,都指挥佥事,专命扬州等处驻劄金山始此。
查考《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六,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十月乙卯条款载:“命武平卫指挥同知石玺驻扬州协同备倭,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以巡抚都御史张缙言总督备倭都指挥常驻江南,若淮扬有警远莫能济故也。”据此可知扬州备倭驻地在江南。
从永乐十六年(1418年)到正统七年(1442年)之间的24年时间,仅仅二任备倭总帅,且宣德年间张注任职年份无考,当属缺载存疑。或许因为永乐帝登基后的新官、旧官之分,导致都指挥职官表记录不完整。
第六位都胜,成化九年至十四年都指挥佥事任。
第七位郭鈜,成化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都指挥同知任。
3、隆庆《仪真县志》守备都指挥考
隆庆《仪真县志》由仪真知县申嘉瑞主持纂修,李文、周淛等二十余人参与编纂,成书于隆庆元年(1567年),系现存最早的仪征地方志完整版本。据隆庆《仪真县志》目录载,皇明永乐仪征县志七卷和皇明嘉靖仪真县志六十四卷,隆庆修志时能见之,现在已佚。
隆庆《仪真县志》卷之十三 武备考 仪真卫载:“永乐中指挥朱珤(宝)增建穿厅仪门,是时已罢州志为县,议者以地当要害大军甫经,以建统帅一秩,以临辖军卫,始权治守备原衔于仪真。初以都督自后或以都指挥或署都指挥咸授,敕谕以莅厥官,宣德间尝裁之。成化初复置。
隆庆《仪真县志》卷之十三守备载:第一位李义,仪真卫指挥,洪武末靖难师至,义率众朝见于高资港大营,遂命义以都督还卫兼镇守。第二位谭清,永乐元年以都督守备。第三位陈文,永乐六年以都指挥任。第四位单福,永乐中以都指挥任。第五位都胜(云南)武定人,成化五年以兵部荐以都指挥任,《金山卫志》载成化九年任扬州等处备倭总帅。第六位宋纲,成化十年以南京金吾后卫指挥任。
4、《廉州府志》守备都指挥考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徐成栋纂修《廉州府志》14卷,卷之六武备志载:廉州守备,景泰以来委都指挥一员,成化以后革。钦州守备,宣德间交寇黎利叛,始命广东都指挥陈瑒领军于钦城南北立四营以守。后因之都指挥指挥间用,成化六年以后始专用指挥。
把总都指挥考
把总一官,至迟在永乐时期(1403-1424)已经设立,至正德年间,把总职地位之高,在参将之下,游击之上。把守一卫及附近地方,相当于守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1446年)八月丁巳日提到广西“把总领哨署都指挥同知郝真”。
1、《漕运通志》“漕职表”考
洪武元年(1368)置漕运使,仅正四品官。朱棣拟迁都北京,自永乐二年(1404年),始设漕运总兵官,专门负责治理漕务。明朝漕粮军运是独立设置的军事组织,约有12万名漕军。除漕运总兵官、副总兵、漕运参将外,漕河运粮是有一整套人马的,各省设把总,多以都指挥担任。天顺元年(1457年)设把总12。由漕运总兵官、漕运参将统领12把总都指挥,分统各卫所漕运。高邮卫漕运属江北直隶2把总之一管辖。
明杨宏撰《漕运通志》十卷,第三卷“漕职表”之二为“总兵、副参、把总表”(武职):“总兵副参把总国初漕政未立,自太宗皇帝都燕台,始急于漕政,乃命平江伯陈瑄综理,大功成,设漕运府于淮安,立总兵官兼镇守以莅之,继平江之职也。所辖十二总,凡卫一百四十三,官军员名一十二万七千八百,岁运米四百万石。清江厂造船官军复一万有奇。”
2、漕运江北直隶把总都指挥考
《漕运通志》:“把总官多都指挥或都司,或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者,夫以百四十卫之官军而分隶于十有(十)二人,计所辖则万夫也,非贤而能者孰与此哉!故自设官以来,世远人亡,莫悉究其名氏,姑著其衔以俟名世者。江北直隶总二: 把总官二员,所辖卫一十八,指挥一十五员,千、百户一百七十六员,旗军二万六千七百零一名,运船二千六百八十七只。”
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扬州新出土宋元明清墓志》目录一八《明故镇国将军把总漕运都指挥佥事徐公(1408-1480)墓志铭》。志盖篆书“明故镇国将军把总漕运都指挥佥事徐公(1408-1480)墓志铭”。
从而验证了漕运把总都指挥与明杨宏撰《漕运通志》第三卷漕职表“把总官多都指挥或都司”完全吻合。扬州卫徐清应该属于江北直隶总把总官二员中之一。
明都指挥出土墓志官阶考
1、《明镇国将军都指挥陈通(?-1466)墓志铭》考释
陈通墓志,明代碑碣。1975年发现于辽阳市兰家乡孟家村,现藏辽阳市博物馆。1975年发现于辽阳市兰家乡孟家村,志石高56厘米,宽55厘米,正文二十六行,行三十二字。志盖楷书“镇国将军都指挥陈公墓志铭”。陈通墓志撰刻于明成化二年(1466)。据志文记载,陈通曾任陕西都司都指挥同知。
在明代,都指挥同知官职和镇国将军封号,都属于武官从二品官衔,明朝武散官初授镇国将军。
2、《明故进阶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张贵(1390-1465)墓志铭考释》
墓主张贵,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区)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卒于成化元年(1465年),享年76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初授),阶镇国将军。
墓志记载其长子:“英以文武雄才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阶镇国将军(从二品初授)。”
3、《明故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贺勇(1470-1519)墓志铭考释》
墓主贺勇,生于成化庚寅年,卒于正德己卯年。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都是从二品官衔。
墓主徐清,生于永乐戊子年(1408年),卒于成化庚子(十六)年(1480年)享年73岁。官职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官阶镇国将军(从二品初授)。
4、《明故扬州卫指揮使俞君(1457-1511)墓志铭》
正德十年(1515年)《明故扬州卫指揮使俞君(1457-1511)墓志铭》,出土附篆书志盖:“大明昭勇将军俞公崇学徐氏恭人合葬墓志铭”可知墓主俞敏,字崇学,官职扬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官阶昭勇将军(正三品初授)。徐氏恭人明朝属于诰命四品官妻子封号。
以上出土的墓志铭表明,明朝中前期都指挥职务,不论是都指挥佥事正三品,还是都指挥同知正二品,其武散官品级均达到从二品“镇国将军”,而扬州卫指挥使为正三品,与都指挥佥事同属于正三品,但阶官仍然为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
都指挥晏丑第,以俞氏夫人二品官员妻子封号,说明晏丑第不论是都指挥佥事还是都指挥同知,其阶官均为从二品镇国将军。
都指挥晏丑第俞氏夫人家族考
1、俞氏夫人品级考
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邮晏家河《晏氏宗谱》及祠堂始祖牌位载:我祖乃钦命都指挥官——俞氏夫人。根据这个明确记载信息,证明祖传高邮晏氏始祖晏丑第是个武官,且家里有仆人很多,应该是高级官僚。明朝时期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妇」,也依官人的等级不同,称谓也不一样, 只有一、二品都可称“夫人”,从而证明都指挥的官阶为品秩从二品。
2、《扬州新出土宋元明清墓志》扬州卫武职俞氏考
2022年12月第1版《扬州新出土宋元明清墓志》中的明故镇国将军把总漕运都指挥佥事徐公(清)墓志铭的出土,证明了2012年11月16日发表《高邮晏氏始祖—都指挥晏丑第考略》对高邮晏氏始祖都指挥官晏丑第的官职推测为漕运把总都指挥。
202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新出土宋元明清墓志》,这些墓志均为考古出土,蕴含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俞氏家族墓志对考证晏丑第与俞氏家族的婚姻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线索和信息价值。
主要包括六方墓志:《明故昭信校尉乔公(贵)墓志铭》、《明故文林郎俞公尧卿(英)墓志铭》、《明俞(英)孺人王氏(妙贞)墓志铭》、《明给事中俞君舜卿(俊)妻崔氏(文)墓志铭》、《明故俞(俊)恭人成氏墓志铭》和《明故扬州卫指挥使俞君(敏)墓志铭》。
《明故昭信校尉乔公(贵)墓志铭》铭文介绍了墓主乔贵(1375-1454)寿年八十,因军功被太宗朱棣御赐俞姓。后其子英、俊出土墓志均为俞英(1432-1406)、俞俊(1435-1495)。 俞英之子俞敏(1457-1511)为扬州卫指挥使。俞俊之子俞敦,父子均为进士。据明万历张朝瑞撰《皇明贡举考》九卷记载,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榜第二甲第36名 南直隶扬州卫 俞俊(其侄子俞敏为扬州卫指挥使)。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榜第三甲213名 俞敦 南直隶扬州卫(嘉靖《南畿志》记载俞敦给事中 江都人) 。
墓主乔贵(1375-1454)娶先后尚氏、奚氏、萧氏和张氏,前三任妻子除长子乔庆外,全部为女,其中四女婚配皆将官子也。通过墓志铭文表面,明朝前期地方卫所武官与武官联姻比较常见,也符合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关系。明朝中期文官地位上升,武官地位逐步下降。
高邮都指挥晏丑第生活年代与墓主扬州卫百户乔贵(太宗朱棣御赐俞姓)基本一致,其子女均姓俞。俞氏夫人其家族与墓志人乔贵及其长子乔庆(俞庆)、扬州卫指挥使俞敏这支俞氏具有很强的关联。
考证结论
综上所述,高邮钦命都指挥官晏丑第,出生于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官职为守备高邮或备倭或漕运把总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官阶镇国将军(从二品初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