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玉梅 杨晓莉
人物名片
谭伟海,1988年8月出生于高邮周山,毕业于扬州特殊教育学校,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首席盲人笛子独奏演员。
2006年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正式演员
2008年参加北京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和圣火采集仪式
2010年参加广州亚残会闭幕式“叶与脉”篇章的演奏
曾荣获江苏省优秀残疾儿童少年称号,被评为扬州市十大新闻人物,并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高邮慈善义演现场,一曲《沧海一声笑》如长虹贯日,激越的笛声划破夜空,瞬间点燃全场。演奏者一袭素衣,指尖在竹笛上翻飞,气息吞吐间,江湖的豪情与人生的豁达喷薄而出。这位以笛声征服观众的艺术家,正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首席盲人笛子独奏演员——谭伟海。
5月15日,谭伟海回到家乡高邮,受邀参加“爱满邮城”5·19慈善义演。作为从高邮走出去的艺术家,谭伟海的每一次回归都饱含深情。他的笛声里,既有金戈铁马的快意江湖,也有江南水乡的温柔缱绻。在这场慈善演出中,他不仅用音乐传递力量,更以实际行动回馈故土,让艺术与善意交织成最美的和声。
童年困厄:
暗夜萌梦,音乐点亮希望之光
1988 年,谭伟海出生于周山镇双河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先天性视觉神经萎缩,让他自出生起便被无尽黑暗笼罩。当同龄孩子在阳光下尽情嬉戏时,他只能孤独地坐在屋檐下,以指尖勾勒世界轮廓,用双耳捕捉万物声响。
8 岁那年,小他一岁的弟弟欢欢喜喜地踏入校园。听着弟弟兴奋地讲述校园趣事,谭伟海哭闹着要一同上学,却被母亲含泪告知残酷现实——因为看不见,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那一刻,他的期待被沉默吞没。
命运的曙光随着舅舅送来的老旧收音机悄然降临。这个会 “唱歌”的盒子,为他漆黑的世界推开一扇音乐之窗。自此,那些跳动的音符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陪伴他度过无数孤独的日夜。而村里红白喜事上,民间乐队的唢呐锣鼓声,更如星火般点燃了他心底的梦想火种。每当乐声响起,那些乐器传递出的细腻情感,总能让他心潮澎湃。彼时,“成为乡村鼓乐手,用音乐丈量世界” 的梦想,已深深扎根于少年心中。
12 岁时,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到高邮招生,老师们发现了天赋异禀的谭伟海,将他带出乡村。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导师——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老师华桂明。首节音乐课上,华老师播放的《二泉映月》以及讲述的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如重锤般叩击他的心灵。“我要做阿炳那样的人” 的信念,自此在他心底破土而出。
谭伟海一头扎进音乐世界,展现出惊人的热爱与天赋。他毅然选修了竹笛乐器,开启近乎严苛的训练。自幼患有哮喘的他,起初练习吹奏时,常常口干舌燥、咳嗽不断,但他却从未言弃。为突破肺活量瓶颈,他独自苦练,即便嘴唇被吹破、口腔酸痛也毫不在意。他效仿笛子大师冯子存,在教学楼顶迎风吹奏 “顶风笛”,甚至吹裂了唯一的竹笛。启蒙老师华桂明感言,谭伟海练笛子太勤奋了,每天能练习5到10小时。由于看不见乐谱,谭伟海练就非凡本领——反复听练习曲,然后背下来。
努力的人,自带幸运光芒。仅用三年时间,谭伟海就通过了竹笛 10 级考试。自 2004 年起,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频频出现他的身影,他还获得江苏省“优秀残疾儿童少年”“扬州市十大新闻人物”等称号,并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残疾人器乐比赛,以一曲《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获得一等奖,填补了江苏省连续16年未获此项荣誉的空白。成功的喜悦给予谭伟海勇往直前的力量,这些荣誉不仅赋予他自信,更点燃了新的梦想—— 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员,用笛声传递自强不息的力量,让世界听见他的声音。
逐梦征程:
笛音绽放,舞台闪耀艺术光芒
2006 年,对谭伟海而言,是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节点。在多位音乐教育专家与名师的倾力推荐下,他幸运地获得了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试训的宝贵机会。
试训期间,谭伟海面临着三个多月极为严格且全面的考核与评估。他凭借扎实的笛子演奏功底,将每一个音符都精准而富有韵味;展现出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能将情感通过笛声细腻地传达出来;更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最终,他成功通过选拔,正式成为艺术团的专业笛子演奏演员,自此踏上了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顶尖水准的舞台。
加入艺术团后,谭伟海始终以令人钦佩的专业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即便已然成为职业演奏家,他依旧坚持每天进行 7 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他得到了多位国家级笛子大师的悉心指导。在大师们的点拨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演奏技艺日益精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作为艺术团的核心成员,谭伟海先后参与了众多重大国际演出。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他的笛声为这场体育盛会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圣火采集仪式中,他的演奏传递着希望与力量;广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他演绎的《叶与脉》引子部分,那清澈空灵的笛音仿佛能穿透人心,饱满深沉的情感表达更是让现场观众深深陶醉,也让全世界通过电视转播认识了这位用心灵演奏的盲人笛子演奏者。
谭伟海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在每年保持 20 余场商业演出的同时,他积极投身于影视配乐这一全新领域。在为电影《诛仙Ⅰ》主题曲《问少年》配乐时,他不仅展现出了精湛绝伦的演奏技艺,更凭借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对乐曲编排提出了专业且独到的建议。演奏时,他用悠扬的笛声,完美地诠释了主人公张小凡的侠骨柔情与成长蜕变,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奇幻的仙侠世界。此外,他还为《三国杀》等众多影视游戏作品创作配乐,其卓越的音乐才华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对于谭伟海来说,音乐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传递信念与力量的重要媒介。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他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融入经典曲目《沧海一声笑》的改编中。这首饱含深情的作品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 3000 万次,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谭伟海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他与在北京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郭家乐相识,相似的经历与共同的兴趣爱好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人的心紧紧相连,他们携手走进了彼此的生活。
自与妻子结缘后,谭伟海原本黯淡的世界仿佛被注入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温馨而美满。闲暇时光里,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谭伟海悠然地吹奏着笛子,郭家乐在一旁轻抚琴弦,琴笛和鸣,如同一首美妙的乐章,儿子在一旁嬉笑玩耍,一家人沉浸在甜蜜与温馨之中。
创业感恩:
笛音传爱,温暖照亮他人之路
“美妙绝伦,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落叶纷飞,寒风骤起,剑影刀光中穿梭,江湖恩怨随风而散。”这是粉丝们对谭伟海的赞誉,也是对他音乐深处情感的共鸣。在抖音上,众多大师高手的作品中,谭伟海演绎的《沧海一声笑》笛子版,以其独特的韵味,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版。
这位曾在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惊艳世界、中国首位在国际运动会上献艺的笛子独奏演员,如今又添新身份——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网络达人,其中抖音粉丝量超160万,备受瞩目。借助新媒体力量,谭伟海以创业者与公益人的双重身份,用笛声温暖人心,为他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2019年,一次机缘巧合,谭伟海踏入了抖音平台。起初,他的账号粉丝寥寥,仅有一位——自己的挚友。然而,当他上传改编版的《沧海一声笑》后,这首充满感染力的作品瞬间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收获了2000多万的浏览量和130余万的点赞。这场意外的成功,为他打开了新媒体世界的大门。
“2020年后,线下演出骤减,我便开始尝试直播。”谭伟海回忆道。直播初期,直播间里仅有十几位观众。在粉丝们的建议下,他坚持每天固定时段开播,演奏《铁血丹心》《敢问路在何方》等经典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播间的人气逐渐攀升,成为他全新的艺术舞台。新媒体不仅为谭伟海的艺术之路拓宽了边界,更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他成功创办了北京谈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谭伟海音乐工作室。
2022 年,怀揣着对更广阔发展天地的追求,谭伟海毅然将工作室从北京迁至杭州。在他的用心经营与不懈努力下,这个仅有四人的小团队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逐步茁壮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特别招收了一位肢体残疾的大姐,让她得以获得宝贵的工作机会,真切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善意。“残疾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常面临着重重困境,我渴望凭借自身力量,为他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便是谭伟海创办工作室的初心所在。
除了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谭伟海还积极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他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位盲人,还有许多来自家乡的孩子。“我希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打开音乐之门,让他们在旋律中找到自信与快乐。”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传授演奏技巧,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用音乐点亮他们的心灵。
作为从高邮走出的艺术家,谭伟海始终铭记家乡的培育之恩。2011年,他在扬州市音乐厅举办了“圆梦、感恩”笛子独奏音乐会,以此回馈家乡父老。此外,他还将扬剧音乐元素融入创作,改编创作了《水乡乐韵》《梦》《影》《秦邮风韵》等乐曲,赢得了业内的赞誉,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高邮的文化魅力。每次直播时,他都会热情地推介家乡的美食与民歌,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从舞台到直播间,从演奏家到创业者,谭伟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生命的光彩并不会被身体的局限所掩盖。正如他常说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在这扇新开启的窗前,他不仅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以音乐为纽带,将温暖与希望传递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