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翟绪 张旭 记者 孔令玲)“做志愿服务居然还能换大米,真是太好了。”近日,在送桥镇盘塘村的“积分超市”,村民孙平拎着刚兑换的10斤装大米笑着说。今年以来,孙平已经参与了15次志愿服务活动。他手中的积分卡上,记录的就是他参与志愿服务所获得的积分。
“积分超市”里的这一幕,正是我市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面对基层治理中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难题,2021年起,我市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市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通过“服务—积分—激励”的良性循环,让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一起干”。据统计,实施积分制以来,全市志愿服务参与率从85%跃升至92%,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4%。在最新民意调查中,群众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达95%以上。
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12项服务纳入积分范畴,按照服务难度、时长设置差异化积分标准。为了确保积分管理的公平、公正,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一人一表、一事一记”的动态管理模式,统一建立积分管理台账,及时记录并定期公示积分变化的相关情况,并成立了由党员、人大代表、退休教师、志愿者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对积分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计分规则和引导策略。其中,大淖社区创新“时间银行”模式,积分可兑换助餐、助浴、陪护等专业服务;城南新区打造了“智慧养老”数字化平台,平台已注册志愿者达1.2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现在做志愿服务还能兑换助餐体验券,真是一举两得,让做志愿服务更有意义了。”在大淖社区的“积分超市”,居民吴峰用志愿服务的积分兑换了助餐体验券,解决了双职工夫妻俩没时间为家中老人做饭的问题。
目前,市委社会工作部正在探索开发“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与信用体系、商业优惠等挂钩,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