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士民
“五一”假期,我收到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童自荣老师题签的新书《八十而已》,既激动,又感动。
激动的是童老师是我的偶像,我年轻时热爱朗诵和配音,关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每一部译制片。那些年,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孙道临、苏秀、赵慎之、于鼎、李梓、尚华、杨成纯等老一辈优秀配音艺术家的作品“声”入人心,成为经典。童自荣老师以其别具一格的嗓音、独具匠心的配音艺术、细致入微的二度创作,赋予许多角色新的艺术魅力,让外国影片中的人物生动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而佐罗是童老师电影配音生涯的一个里程碑。阿兰·德龙的表演,童自荣的配音,珠联璧合,浑然天成,魅力四射。遥想当年,佐罗的英俊形象和童自荣的磁性音色,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艺术偶像,童自荣被大家誉为“配音王子”。感动的是童老师在身患小恙后,即刻为我这个素未谋面的“粉丝”热情题签,一个老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跃然纸上。
《八十而已》是童老师近年创作的新书,系统回顾了他多彩的艺术人生,用心讲述了亲情、爱情、友情,让喜爱他的观众和读者得以感受他低调内敛之下丰沛而纯粹的情感世界。童自荣上世纪197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进上海电影译制厂,跑了整整5年龙套。童老师自嘲:“我这个人无非是笨鸟先飞而已,后知后觉。”刚进上译厂的那几年,对名和利、主配角之类并不放在心上,他觉得把龙套配得有色彩也有成就感。童自荣至今仍记得上译厂厂房迎面的那块牌匾: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
1979年,童自荣以帅气且略带浪漫的声线塑造了佐罗这位侠客形象,使其成为中国观众心中永恒的经典,通过二度艺术创作将佐罗的优雅与侠义完美结合,为佐罗银幕形象增色添彩,成为这个艺术形象在中国观众中的代言人。佐罗疾恶如仇,惩恶扬善,从某种程度看,与中国人喜爱的传说中的传奇人物有契合之处、相通之点。中国人爱憎分明,对那些为民除害、拯救生民的大侠义士崇敬有加,同样对佐罗为大众谋正义的侠肝义胆敬佩有余。童老师说,他坚信,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童自荣有着“中国佐罗”的美誉,电影《佐罗》也让他成为配音界的“王子”。从1979年为《佐罗》配音,至今已46个年头,童老师也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步入耄耋之年,但提起佐罗,很多观众的耳边自然响起他绝妙的声音,这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印象。从事配音事业几十年,童老师的作品“声”入人心,《未来世界》《蒲田进行曲》《黑郁金香》《茜茜公主》《少林寺》《玩具总动员》等成为童自荣追寻梦想、追求卓越的生动见证,“声”临其境,以“声”动人,声声不息。
《八十而已》的腰封上印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工作”12个字,呈现了童老师对工作和生活的鲜明态度。作为童老师的“铁粉”,我被他的艺术才华所折服,也敬佩他的淡泊名利。童老师在《我心中的道临老师》一文中写道:“有人乱称我是大师,其实我顶多在向大师的方向努力。” “为了实现当配音演员的理想,我期盼和等待了整整二十年。”童老师眼中的前辈孙道临是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人,是一个一生追求艺术,忠实于自己家庭婚姻,在电影艺术路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他对孙道临老师发誓终生不做广告,不愿因此影响了他所塑造的角色在观众心里所留下的美好印象,钦佩之至。童老师在《王家卫邀我去试镜》中说,30年的配音生涯,我完全是从事幕后的工作,或者说是在棚里演戏,也有人邀我去拍戏,我一概婉拒。但前几年王家卫在上海拍电视剧《繁花》时,邀请童老师为剧中“爷叔”试镜,童老师破天荒应允了。但试镜之后,童老师觉得爷叔这样的人物跟自己气质差距比较远,这个角色身上的精明他觉得自己演不好,不能将就,主动向王导表示退出之意。《繁花》杀青之际,童老师说可惜这个戏不用配音,否则我希望配个什么角色,哪怕一遍又一遍打磨,我也会越录越带劲。
“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圆自己的梦想,是一种享受。”一生只做配音一件事的童老师,从最初“5年龙套”起,始终把每一个小角色都当作主要角色配,他认为观众认可就是最好的褒奖。酷爱配音艺术的童老师喜欢在幕后工作,为配音演员的魅力“留白”。八十而已,壮心不已,童老师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还是想做一点事情。他设想在上海永嘉路383号的老上译厂,组建一个全国性、开放式的配音语言艺术俱乐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培训,加入行列,感受经典,提高配音质量,重振中国译制电影雄风。
日前,在接受一档访谈节目采访结束之际,八十岁的童老师深情演绎他喜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清亮儒雅的嗓音在空中回旋,让人想起由他配音的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