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劳模戴大喜投身高邮大虾产业发展记
~~~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敢为天下“鲜”
——劳模戴大喜投身高邮大虾产业发展记
  图中间为戴大喜

  □ 记者 孔令玲  通讯员 戴如飞

  四月的春日,绿意盎然。在龙虬镇强民村的一处虾塘边,身着红马甲的特种水产科技服务超市的技术员们,正俯身查看虾农戴广高养殖的高邮大虾。“老戴,这个大棚里的水老化了,要注意调好水。水好了,才能养出好虾来。”人群中,蹲着身子的戴大喜小心翼翼拿起一尾幼虾仔细查看,语重心长地叮嘱虾农。

  戴大喜是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邮天下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省劳动模范。从1997年至今,戴大喜与高邮大虾打了近30年的交道。从一名水产养殖的“外行人”,到高邮大虾产业的“领头雁”,戴大喜将“一只虾”作为自己的事业,敢闯敢试,先后领头创办合作社以及相关产业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经营格局,带动了全市8个乡镇2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投身“虾海”勇尝“鲜”——

  “我来做虾农们的供销员!”

  1995年,25岁的戴大喜进入原张轩乡农村经营管理站工作。“当时,高邮大虾也就是罗氏沼虾刚刚引进高邮没几年,养殖规模不大,面积不到2000亩。”戴大喜回忆道。当时,罗氏沼虾养殖刚起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很高。在与养殖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戴大喜发现,许多农民想养虾,却苦于难寻虾苗。有在村办企业工作经历的戴大喜想,工业企业有专门供销员,农业却没有,如果他来充当供销员,就能够帮助虾农联系到虾苗,帮助虾农致富了。基于这个想法,于是在1997年,他萌生了“下海”的念头。

  可当戴大喜向家人透露这个想法后,却被狠狠浇了一盆“冷水”。家里人对于他辞去“铁饭碗”的做法十分不理解。戴大喜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他怀揣1000元,做起了农民经纪人,踏上了“寻苗”道路。

  “下海”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入行当年,“生面孔”戴大喜没带回来一尾苗。然而,他没有放弃,辗转多个虾苗厂毛遂自荐,还在厂里做义务工,边打好关系边学习技术,终于在第二年收获了客户。

  1998年,戴大喜首次帮助4户虾农购苗600万尾;1999年,4户虾农发展成16户;2000年,又发展到30多户……到2008年,戴大喜的虾苗客户已经有360多户,涉及养殖面积最高峰时达到12000多亩。

  就在虾苗客户越来越多时,戴大喜发现,好的虾苗买回来后,又出现了虾农因不懂养殖技术反而亏钱的问题,这让他十分痛心。于是,戴大喜又从跑虾苗厂“转战”到跑科研院所学技术。

  第一站,戴大喜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家简要讲解了一些养殖技术要点,但他还是对里面的专业术语一知半解;第二站,戴大喜来到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建议他买一台水质检测试剂器,用来测量水质指标,于是他花费350元购买了一台;第三站,戴大喜来到了扬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得到了家门口专家的技术支持。后来,他又购买了一台显微镜。

  戴大喜回忆,那时候正值炎热的夏季,回到家后,他便带着这两台设备和专家教授的技术,免费为虾农检验水质指标、指导养虾。也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赤脚虾医生”。

  生态养殖敢为“先”——

  “高邮大虾要科学养!”

  在为虾农们服务的同时,戴大喜也萌生了自己养虾的想法。2000年,戴大喜在龙虬镇租了35亩水面,开始自己养虾。

  当时,我市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已达2万亩,仅龙虬镇就达6000亩。销售过程中,戴大喜发现,虾农都是一家一户把虾拉去常州宣塘桥水产市场交易。但由于一窝蜂上市,到了当地后常常因货多而价贱。“有一次,我遇见一位姓张的农户也在市场里卖虾,每斤虾的成本在7元左右,当时虾的价格被压到了4.5元。”面对养殖户们的销售困境,戴大喜决定与他们抱团开拓市场。2000年9月,戴大喜与3位养殖户合伙创办了阳光特种水产经济合作社,也就是如今的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这块招牌,虾农由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个体弱势变为群体强势,虾农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了。合作社还分别在上海、南通、杭州等地设立直销窗口,有组织、有计划上市。“‘磕头买,烧香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虾农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戴大喜欣喜地说道。

  然而,随着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与产量的扩大,蓝藻滋生、尾水排放超标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高邮大虾产业陷入发展瓶颈。

  面对这一问题,戴大喜果断决定科学养虾。2018年,作为政协委员的戴大喜提出《倡导罗虾绿色发展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提案,决心要探索高邮大虾产业的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在龙虬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戴大喜在龙虬镇建设了1054亩的生态虾养殖基地,全面实行“两降一禁”的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同时探索生态虾循环有机养殖模式,开发了罗氏沼虾生态饲料,推广使用益生菌技术、微孔增氧技术、前置水处理技术,达到了“水、藻、菌”三相平衡的生态环境,蓝藻在大棚育苗期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合作社内部,戴大喜建立了水产品可溯源体系和品控中心,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合作社与国内4所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搭建水产养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水产养殖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此外,戴大喜还牵头打造了全市首个特种水产科技服务超市,组建专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养殖户提供全覆盖技术支撑,有效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科技服务超市将技术送到塘口边,累计开展专项技术培训4200余人次,发放养殖技术资料6200余份。

  建立品牌成效“显”——

  “高邮大虾品牌叫得响!”

  “合作社成立20多年来,基地养殖面积由300亩发展到了5460亩,户均年纯收入达到了9万元以上,参加合作社成员比未参加合作社的,户均效益高出12000元以上。”戴大喜欣喜地说,“良种+良法+精饵”让越来越多的虾农走上了致富路。

  虾苗和技术的问题解决了,身为养虾人的戴大喜深知,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中占比颇高的一项支出。2005年,戴大喜与他人合股创办了扬州源泉饲料有限公司,为大虾养殖提供配套服务。公司累计为农民提供饲料赊欠达6亿余元,解决了养殖户资金上的瓶颈。

  创业多年,戴大喜逐渐意识到,粗放型生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开发新产品。2010年,他投资新建了罗氏沼虾速冻与储藏加工厂,进行反季节销售,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了110人就业。近几年,戴大喜又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创办高邮天下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罗氏沼虾生态养殖、精深冷冻加工、技术创新与研发,每年高峰期工厂用工130多人,让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经过多年的创业,目前,戴大喜已拥有饲料、交易市场、冷冻加工厂、罗氏沼虾研究所等相关配套企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形成,他也荣获了江苏省优秀合作社理事长、第四届创业之星、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称号。

  2020年,戴大喜养殖的第一批生态虾上市。然而,口感好、品质佳的大虾却卖不了好价。这时候,戴大喜意识到,光有虾还不行,还得做响区域虾品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21年,“龙虬罗氏沼虾”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龙虬镇获“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级荣誉。2023年8月,高邮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大虾之都”称号。“高邮大虾”的名声越来越响。如今,高邮大虾不仅注册了“高邮大虾”品牌,还有了专属LOGO,产业总产值近40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驻足塘边,戴大喜望着眼前的大棚满脸笑意。如今,高邮大虾产业愈发红火,而他的脚步仍未停歇。“现在,我正和扬州大学的农业教授探讨,如何让虾吃得健康、降低虾的发病率。”戴大喜说,目前,虾病防治仍是他最关注的,希望以生物防控方式,让农民们养出健康大虾,降低养虾风险,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更多健康、营养、美味、质优的高邮大虾“跳”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敢为天下“鲜”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3敢为天下“鲜” 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