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邮组宣 王先州 记者 孔令玲)“现在上级要求开的会少了,督查检查也精简了许多,但是对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质效要求更高了。”近日,刚刚主持完山东大学与扬州辰冠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会的高邮镇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这番真切体会正是我市积极探索为基层减负的同时促干部担当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巩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成效,用事务性负担“真减压”激活干事创业“强动能”,同时创新干部实绩考察方式,加大能上能下力度,以体制机制“硬约束”防止消极避责的“新懒政”,营造出“松绑不松干劲、减负不减担当”的良好氛围。
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干部考评机制,从品行、作风、能力、实绩、口碑等方面入手,深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矛盾调处以及服务群众等基层一线,串联充实干部履职担当、奋发作为的“实绩链”,着眼长短期综合表现总体了解干部,聚焦八小时内外表现全面评价干部,为考察识别干部提供鲜活真实的“大数据”。考评机制实施以来,先后采集验证相关信息300余条,以量化评分持续提升“找活干、会干活”基层干部的“画像”精准度。同时加强结果运用,16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
以制度化的能上能下强化干部“不敢懒、主动为”的刚性约束,我市从抓政治和作风建设不力、政绩观存在偏差、工作状态较差、群众反映较大等方面细化24条“下”的情形,进一步明晰工作优与劣的标尺、干部上与下的准绳,用担当实绩说话、拿口碑表现印证,让组织可判断、干部易对照,树好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风向标,让能上能下成为干部队伍的“新常态”。今年年初,一次性对2名因工作精力不集中、履职实绩不明显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以鲜明导向凝聚“能上也能下”的思想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