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文正)23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少年宫建在校园里》,聚焦我市秦邮实验小学办学特色以及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带来的改变。
秦邮实验小学通过打造乡村少年宫的“创客空间”,结合课后科创社团活动模式,将科学知识以实验方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在这里,学生们通过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方式,制作出微缩版电梯模型和电动车模型。他们还为摄像头编写程序,让摄像头迅速识别出电动车的形象,电梯模型上的传感器则收到指令、拒绝开门,LED灯不断闪烁、发出警报。科学和生活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涵养了他们的科学思想与探究精神,真正让乡村少年宫成为学生们的好“趣”处。
为进一步补齐乡村教育短板,2012年起,我市开展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着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视野。学校里的少年宫,不是兴趣小组的简单“扩容”,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地方文化特色等打造的特色社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和品牌。临泽小学高跷社、三垛小学机器人社、菱塘回民小学门球社、天山小学漫画社、卸甲小学扁担木偶戏社等社团的成立,实现了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一校一品牌,一宫一特色”的目标。
据悉,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搭建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平台,建设未成年人科普活动场所,重点抓好阵地建设、资金投入、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扎实有序地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现有乡村学校少年宫29所,实现所有农村小学全覆盖。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了400多个社团,形成“专职教师+高校志愿者+民间艺人”联动机制,共有600多名校内教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