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家耕 蒋旭东
高邮市高邮街道湖滨村(解放前为新平乡,解放后为湖滨乡,区划改革后为高邮街道湖滨村,位于市区西南,东起京杭大运河西堤,西至新民滩杨庄河,北接高邮湖,南临邵伯湖。四面环水,湖滩湿地肥沃,水产资源丰富。
解放前,星星点点散居在新民乡湖滩上的村民以捕鱼割草为生。文化落后,病疫成灾,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之一。同时,因地处淮河入江水道的咽喉地带,洪魔水患猖獗。据《高邮县志》及《湖滨乡志》:清咸丰年间高邮新民滩流行血吸虫病(高邮称大肚子病),80余人死亡。民国29年(1940年),民国33年(1944年),民国34年(1945年)均有暴发,1950年5、6月间,新民滩暴发血吸虫病急性感染事件。全乡5257人,急性感染4019人,感染率76.45%。短短几个月内,死去1335人,死绝45户,遗弃孤儿91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25.39%。当时有“女不受孕男‘怀胎’,膀臂瘦得像芦柴,走一步来歇两次,一张木凳两人抬”的民谣,形象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之苦。当时新民滩“瘟神”肆虐的消息震惊全国,毛主席、周总理非常关怀,除派政务院政务委员邵力子老人来高邮新民乡慰问灾区人民外,中央及各级防疫大队先后抵达高邮,进驻新民乡抢救病人。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湖滨人民擦干眼泪,掩埋了乡亲的尸体,顽强地和“瘟神”搏斗。他们在长期的查螺灭螺活动中,与专家们共同实践各种办法,终于在1976年全乡基本消灭了血吸虫。
在“瘟神”为害的同时,“洪魔”也长期折磨着湖滨人民,民国20年(1931年),江淮大水,高邮湖水位高达9.46米,新平乡90%以上房屋被淹没和冲倒,农业失收。解放后,湖滨乡历经1951年和1971年的两次搬迁,全乡居民迁至新庄台,结束了“水来搬家,病来摧残”的颠沛流离之苦,走上亦渔亦农之路,生活越来越好。但时隔60年后,1991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再次袭来,为确保洪泽湖大堤及里下河10多个县市12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湖滨人民服从行洪大局,炸破湖滨乡1.3千米南北圩,作出了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多年来苦心经营的7000亩良田,1000多亩鱼塘,1000多亩果园,17家工厂,5所学校,723户4099间房屋及其他公共设施全部淹没在3米多深的洪水中。灾后,当年即开始筑起保安圩,又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斗,实施了第三次举乡搬迁。现在的湖滨社区交通便捷,楼房成群,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高邮运河大桥漫水公路连接东西,滨湖油菜花海迎接四方游人。
高邮邮政局曾在湖滨乡设有邮政代办所及邮政支局,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