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市政协坚持在协商中共进、在聚力中同行,着力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在广泛团结联谊上持续发力,延伸工作触角、拉长工作手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着力拓宽履职渠道。以发挥“名委员”效应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首批建成6个“名委员工作室”的基础上,新增建立“刘春生名委员工作室”“成杰名委员工作室”“特种电缆产业委员工作室”和“智慧照明产业委员工作室”,以志愿服务、民生关爱、产业发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市政协“名委员”工作入选江苏省政协创新案例。共组织委员、群众举行读书分享活动31次,310余人次参加。开展各类宣讲17次,500余人次参加。开展基层协商议事活动14次,200余人次参与,参会部门(村、社区)56个,提出建议62条。
积极反映社情民情。开展“我身边的风险隐患”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专项行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完善社情民意信息审查机制,规范信息采、编、核、审、报全流程,力求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有高度、有深度地反映社情民意。召开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推进会,邀请专家专题授课,在提高编报质量和促进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全年向扬州市政协报送信息180余篇,被扬州市采用或转报省政协110篇,被省政协采用或转报全国政协25篇,被全国政协采用3篇。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一直位于全市第一方阵,“三全三转”工作法在扬州市政协推介。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连续5年在扬州市政协系统位居前列。
持续增进团结联谊。密切与省、扬州市政协的联系,积极参与联合调研视察、联动民主监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联系,优先安排参加大会发言和重要协商活动,重点培育和督办党派集体提案,充分发挥党派特色和专业优势。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宗教界委员学习考察、界别联系等工作,广泛团结“三胞”眷属,举办各界人士“迎中秋、看巨变、话发展”活动,致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共话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政协老干部工作,支持书画会、诗词学会、联谊会等社团工作,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
通讯员 盛莉 记者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