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向奔赴承载邮城历史记忆

  □   郭萌

  “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地契,是祖父留给我的宝贵遗产。我之所以现在将它们捐赠给档案馆,是希望这些地契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保护,同时让它们的历史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近日,车逻镇居民金大松慷慨地把家中珍藏的80份老地契全部捐赠给了市档案馆,这也是市档案馆首次征集到数量如此之多的地契档案。

  金大松今年53岁,据他回忆,自记事起,家中就有一个装满地契的小木盒,这些地契是他曾祖父与祖父保存下来的。金大松的祖父金家广是一位勤劳质朴且节俭持家的农民,以种田为生,在农闲之余还会参与婚丧嫁娶的乐队演出,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积累起财富,进而购置田地,不断壮大家业。作为家族长子,祖父在兄弟姊妹中颇有威望,家族内部的土地交易契约都由他来保管,再加上父亲遗留的部分,地契数量相当可观。这些地契虽薄,却承载着金氏家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记者在翻阅这些大小不一的地契时发现,它们大多是用宣纸制成的,尽管纸张已经略显陈旧泛黄,但绝大多数的字迹与印章依然清晰可见,仅有少数略有破损,整体保存状况良好。这些地契的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其中最早的为清光绪10年,距今约140年,最晚的则至1953年。地契中详尽地记载了金氏家族与朱、张等姓氏村民之间的房屋土地交易详情,包括地块价格、范围界定、买卖双方信息以及中间人等关键要素。

  档案馆工作人员秦爱萍向记者介绍,地契按照是否经过官方认证可分为“白契”与“红契”。未经官府认证的民间契约被称为白契或草契,而加盖了州县官印的则是官契或红契。金大松捐赠的地契多为红契,像这样家族世代相传、时间跨度长且保存状况良好的地契集,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清朝、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秦爱萍还表示,档案馆将邀请专家对地契进行修复,并送至专业机构深入分析地契内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向档案馆捐赠各种珍贵资料,其中包括知名作家的著作和手稿、详尽的各姓氏家谱、记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料以及珍贵的红色档案等。这些捐赠行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资源,还为深入研究和传承地方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档案的价值,档案馆会在国际档案日、国庆节等特殊节日期间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将珍贵档案资料对外展示,供广大文史爱好者查阅利用、交流学习。市档案馆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查阅区域,并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为大家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同时,档案馆也积极为社会提供档案资料支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写给运河的一封信》。为了丰富节目内容,上个月,栏目组专程前往市档案馆,采编盂城驿相关的史料信息。在此期间,重点拍摄了我市市民姜文定捐赠的相关档案资料。秦爱萍向记者介绍:“姜文定退休前在我市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深度参与盂城驿的多次修缮工作,并精心收集保存了大量关于盂城驿的珍贵资料。今年6月,姜文定将他个人珍藏的部分资料捐献给了市档案馆,其中就包含了关于盂城驿的宝贵资料。”在接到栏目组的通知后,市档案馆高度重视,组织了专人协调准备相关事宜,全力协助栏目组完成了拍摄任务。

  市民的自发捐赠与档案馆的精心保护,共同构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行为,使得珍贵的档案与藏品能够继续承载历史记忆,助力文化传承,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深刻而璀璨的印记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双向奔赴承载邮城历史记忆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3双向奔赴承载邮城历史记忆 2024-12-16 2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